最佳案例

当前位置:新闻首页>>最佳案例

字体:【小】【中】【大】打印:

重磅喜讯!他们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日期:2023年09月01日 23:39来源:重庆交通大学点击率:

今天,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重庆交通大学智慧桥梁教师团队成功入选。

矢志智慧桥梁,逐梦交通强国

——记重庆交通大学智慧桥梁团队

扎根西部30余年,以周建庭教授领衔的重庆交通大学智慧桥梁团队(以下简称团队)聚焦桥梁状态感知与性能提升,形成了由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专家等为引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助推我国山区拱桥建造与维护水平的国际引领,支撑服务了全国2000多座桥梁建设运维。教学成果入选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2.5%的优秀展示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重庆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4项,指导学生入选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团队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

凝心铸魂,言传身教传承“两路”精神

团队胸怀“国之大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继“两路”精神(学校创建源于川藏公路)的红色血脉,甘当路石,潜心育人,以言传身教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筑梦交通强国,培养了2000余名扎根西部、投身交通、素质卓越的工程创新人才。

团队教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积淀形成了甘于奉献、勇攀高峰的团队文化,涌现出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大先生”,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交叉融合,潜心培养新工科“智慧桥梁”人才

团队面对桥梁行业向智能化转型的需求和挑战,确立了“创新与重构、融合与协作、联动与共享”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桥梁领域先进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重构了“智慧桥梁”核心课程与教学内容,打造了“多元-协同-共享”的资源平台,构建了“产科教协同”的智慧桥梁人才培养模式。

团队负责人周建庭教授指导学生

学生设计的作品获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特等奖

主持14项教改项目,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智慧桥梁”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成果入选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2.5%的优秀展示项目,并获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特等奖。指导学生获第八届“互联网+”全国金奖、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特等奖、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茅以升公益桥”设计大赛特等奖等各类竞赛奖励100余项。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5%,学生服务交通建设一线单位的比例超过80%。

创新引领,服务支撑交通强国重大战略

去年8月15日,世界最大跨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贵州德余高速公路乌江特大桥主拱顺利合龙。该桥在国际上首次采用拱、柱、梁栓接无支座整体式受力体系,大桥的建造和精度控制难度为同类型桥梁之最,而它的顺利合龙的背后正是重庆交通大学智慧桥梁团队监控技术的精准支持。

“德余乌江大桥是在国际上首次采用拱、柱、梁栓接无支座整体式受力体系,栓接比焊接的监控要求要高出很多倍,大桥建造和精度控制难度为同类型桥梁之最,倒逼监控和技术攻关小组研发新技术、新方法、新装置实施监控工作。”监控团队负责人、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建庭介绍。

2020年,团队肩负起德余乌江大桥施工监控的任务,曾勇教授、王邵锐副教授、杨俊副教授、周银博士后、朱瑾宇博士等人驻守大桥现场,在栓接拱桥控制理论、超高精度监测方法、精准调控技术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工作,监控和技术攻关小组每天一小会,一周一大会,确保大桥高质量合龙和建造。

经过三年的艰苦攻关和努力,团队首次提出了“大跨拱桥原形成拱理论和技术”“栓接拱桥原形复位节段安装控制方法”和“装配式拱桥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化预拼装成套技术”。合龙时8根弦管综合对齐误差均小于2毫米,全拱高程最大偏位小于2厘米,主拱9万颗螺栓通孔率100%,224个法兰盘无一处增设调整垫片,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监控效果,支撑了世界最大跨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的高精准、高品质建造。

团队负责人周建庭教授在贵州德余高速公路乌江特大桥建设现场

近年来,团队秉承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理念,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深化工程理论创新与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团队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项目等重大项目,深度参与港珠澳大桥、进藏高速公路等国家重大工程的科技攻关。围绕拱桥“精准建造—状态感知—性能提升”开展全链条创新研究,突破拱桥全生命周期建养的关键技术瓶颈,创建大跨拱桥原形成拱理论和技术体系,研发拱桥内在病害诊断新方法,构建山区拱桥加固成套技术,成果应用于包括8座世界级拱桥在内的600多座拱桥的建设运维,助推我国大跨拱桥建设运维水平的国际引领。团队负责人领衔获批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项第一、1项第三)、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1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5项,出版著作14部,发表论文408篇(SCI/EI 206篇),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7部。

甘于奉献,助力奉献西部山区交通建设发展

团队始终秉持甘于奉献、知行合一的精神,立足西部山区实际,着力搭建师生社会实践平台,大力推动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助力西部山区交通建设发展。

“科技攻关服务革命老区 交通建设造福巴山蜀水”平昌县给团队送来的锦旗

加固整治桥梁是一件挽救桥梁“生命”的事情,团队将科研论文写在巴山蜀水、雪域高原。2006年,革命老区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一座主跨70米的悬链线空腹式石拱桥发生严重变形,变形量达到35厘米,变形之大属全国之最,被国内权威机构判定死刑“拆除重建”。然而拆除重建不仅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须长时间中断交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因此,平昌县领导找到周建庭团队,希望能救救这座桥。团队提出了“基于拱上恒载调整的钢筋混凝土套箍加固技术”等5项综合加固整治技术予以加固整治。加固整治实施时间不到半年,桥梁焕然一新,不仅能满足荷载营运要求,许多性能指标优于新建桥梁,且该桥梁的加固费用仅为新建桥梁的15%。此外,团队还免费为平昌县成功加固了另外5座危桥,共为当地节约资金1000多万元。平昌县专程送来了一面“科技攻关服务革命老区 交通建设造福巴山蜀水”锦旗。

此后,团队先后为革命老区、山峡库区、贫困山区等无偿提供加固整治技术服务,使100余座危桥“起死回生”,节约建设养护资金数亿元。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市的2000多座桥梁,有力保障了桥梁的安全运营,实现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双赢”。承担5项中国工程院重大重点咨询项目和院地合作咨询项目,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建造与防灾减灾提出决策咨询建议,有力支撑西部山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团结协作,梯次打造雁阵教学科研共同体

团队共120余人,47名团队核心成员中,平均年龄38岁。30余年来,团队传承弘扬“两路”精神,以教书育人和科技攻关为共同目标,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路径,以老中青传帮带和小团队化协同攻关为机制,入选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重庆市首批自然科学创新群体,逐步形成高水平雁阵式教学科研队伍。

团队负责人周建庭为山区桥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周建庭始终秉持学无止境、敢为人先的态度,展现踏实肯干、求真务实的精神面貌,即使晚上加班再晚,第二天早上7点半前都会到办公室工作,三十年如一日。周建庭悉心指导团队每位青年教师,并将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面对数百页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无论多忙,他总会抽出时间逐字逐句修改,在工作学习中从细节做起,给予大家榜样的力量。“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还可以再快一些、再优质一些,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发挥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创新制胜中的主力军作用。”周建庭如是说道。在他的带领下,一支有活力、有战斗力的团队正在日趋成熟。

目前团队已培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礼舟、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杨先一、青年长江学者张洪等国家级人才4人、省部级人才16人。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8岁,涉及土木工程、信息、物理学等多个学科,具有良好的学缘结构、合理的年龄结构、明确的研究目标以及清晰的发展规划。

奋进新时代,使命催征程。团队将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秉承“明德行远,交通天下”的校训,以科研报国践行初心使命,用不懈奋斗恪守职责担当,逐梦交通强国。

分享:

编辑:刘玉峰

审核人:徐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