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近年来,学校通过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模式创新等途径,培养了一批拔尖创新之才。从本期开始,“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专栏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讲述这批眼里有光、心中有梦的交大青年人的奋斗故事。
梁梦晴:母校,我的不二选择
“何教授,我想线上采访您的学生小梁几个问题。”
“好啊,欢迎,但她最近这几天在准备一场线上的《汽车发动机原理及维护》纯英文的讲座,是给外国学校讲的,不急的话,能否国庆期间采访呢?”
——何义团教授,一个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又掩不住自豪的导师。
国庆期间收到小梁的回复,《母校采访稿——为什么选择重庆交通大学》这是小梁发给我的文件名,未打开内容,却已被她浓浓的爱校情感染着。
——梁梦晴,我校 2022届优秀毕业生,来自塞外江南,新疆伊犁。她于2015年考入交通运输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随后保研至本校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现就职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任专业课教师。
研究生期间,主持了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作为主要骨干力量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研究课题;参加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其中1篇学术会议论文被中国工程热物理燃烧学学术会议录用为墙报交流;在国际高水平杂志发表SCI检索论文3篇,其中SCI一区2篇,二区1篇。
“一个既注重科研能力,又关心学生个人发展的导师。”
——我没有不选择的理由
推免之前,小梁是奋战在图书馆期待上岸的万千考研学子之一,每天起早贪黑努力学习之余,她也在反复斟酌目标院校。有人说,考研不过面临两个问题,择校和择师,作为一个饱受川渝文化感染的外地人,学校一直都不是困扰她的难题。她说“我陷入的犹豫一直都是选导师,在我看来,研究生不过三年时光,但这也许是我唯一能从一位该专业甚至是该行业大佬学习经验的宝贵机会。何义团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老师,虽然本科时他只教过我们一门专业课,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这门课成为帮助我理解这个专业最大的‘功臣’。”
何老师常常在课间给学生讲解他课题组的趣事,分享他所带研究生的日常生活,这些日常中不仅仅有科研、学习,还有许多兴趣爱好。“从老师描绘的场景中我便能想象到他的课题组氛围一定很美好,我想做他的研究生一定很荣幸吧。那时候起,我就决定要考他的研究生,此后一直没有动摇过。”
2018年9月,经重重考核,小梁得到了推免的机会。她脑海中第一个想法就是问问何老师是否愿意收她为学生。当时小梁的父母和朋友都劝她,这么好的机会,应该去更好的学校,甚至有朋友将她的简历发给了更好的学校,很快就得到了该校的肯定回复。“在另一个学校,也许名气更高,但我无法确定我是否还能足够幸运遇到一个既注重科研能力,又关心学生个人发展的老师。我依旧坚定了我最初的选择,重庆交通大学,何义团老师。”
“这里有大佬云集的师资团队和高水平的科研教学平台。”
——集体培养,集众家之所长
选择后,更觉庆幸,何老师带领的团队是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这是个行业大佬云集的师资团队。有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庆市杰青获得者、燃烧学领域资深专家的廖世勇教授;有主要从事新能源混合动力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10余项,年轻的袁晨恒教授;有教育部“交通运输”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重庆市燃气汽车工程专家,主要从事车辆节能与污染控制、道路车辆交通安全、车辆设计等方面研究的邵毅明教授和车辆工程领域的资深专家简晓春教授;有重庆交通大学青年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重庆市安全生产事故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陈原培副教授;还有90后巴渝青年学者冯莉副教授,年轻导师吴胜利、罗霜、方勇等。这个团队的特点是,老师们特别注重高水平纵向科研项目的研究,近年来主持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8项。
何老师说,他们团队带的每一个学生都是集体培养,比如学生的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是经过团队至少3位导师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还要召开团队研讨会磨出来的。梁梦晴的几篇论文也是历经了这个过程。到了毕业论文开题,团队内部要预开题,答辩前要预答辩,中间还有课题进展汇报。最后学生们的大论文,老师们要提前集体把关并提出修改建议。小梁的论文盲审回来,两本都是评阅的优秀等级,最后以2022年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荣获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学校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1个重庆市重点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1个重庆市一流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3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工程重点实验室,山地城市交通系统与安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山区复杂道路环境“人-车-路”协同与安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1个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从本科到研究生持续培养,提前确定研究方向,掌握相关技能。”
——起步较人早,赢在起跑线
何老师说,梁梦晴是保送生,从本科就开始培养,本科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初步掌握了研究生期间应该掌握的一些专业软件和研究方法,并早早地确定了研究方向。研一刚开始,别人还没有任何方向的时候,她就已经开始写自己的第一篇SCI论文了。研究生期间,要想学术成果多,则必须提前做准备。三年下来,小梁写了3篇(两篇一区,一篇二区),这在研究生中是很少见的。
但梁梦晴却说,她的起点早,不只是在科研方面,更在学做人做事上。本科期间她就很有幸遇到了自己的两位人生导师,何义团老师和廖世勇老师,初识何老师是在《发动机原理》的课上。冬天很冷的早上,老师走进教室让同学们自带保温杯多喝热水,顿时暖意袭来,随后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老师也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化解,学起来丝毫不费力。何老师总说“先做人后做学问”,常常教导学生不论社会多么纷杂,都要把握做人的底线,保持正直。廖老师总能在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为她揭开迷雾。第一次遇到廖老师,是何老师让她向廖老师请教问题,廖老师拿出一张A4纸,三言两语,便解决了她的疑问。“我常常觉得廖老师是一个有趣的人,因为不论在专业领域还是非专业领域,廖老师的看法和理解,让我感觉如获至宝。研究生三年,能获得廖老师的指点,倍感幸运、终生难忘”,小梁说道。
另外,研一时小梁就到交运学院办公室做学生助管,她说,“这一年是我成长最快的一年。”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得到了他们的关心,学到了很多技能,这些都是母校为她提供的学习机会。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在学习的路上互相支持鼓励才能勇往直前
“很多人都说,高中耐着性子努力学习,大学就轻松了。但好在毕业前班主任跟我说,大学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你接纳新鲜事物的黄金时期,要保持初心,不要随波逐流。”所以从大一开始,梁梦晴就给自己制定了学习的规划。有人说,不挂科不逃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但她认为能在大学始终保持不挂科不逃课才是高级的自律。
为了保持自律,第一步就是走出寝室,每当想学习的时候她都会去图书馆,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默默汲取书本中的养分;但一个人学习,往往会陷入问题的迷宫,很容易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这个时候就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给她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是物理老师课后提出了一个探究问题,她多次尝试依旧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只好求助班上的物理大神,在和同学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从这个小问题可以引发许多物理创新想法,为了将这些想法付出实践,他们几个人成立了物理小组,每个周末都会一起学习讨论,将每一个想法都在黑板上和草稿纸上演练,遇到难处时也会寻求老师答疑解惑,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收获了物理创新竞赛一等奖。小梁说,“小组学习的过程不仅锻炼了我们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其他许多科目的难题好像都变得迎刃而解。后来的许多学习和研究探索道路,都让她我认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性,在学习的路上互相支持鼓励才能勇往直前。”
“科研没有思想,就如天使没有翅膀”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小梁现从事的行业是教育行业,担任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专任教师,该专业涉及的内容与她本科阶段所学的内容十分接近。她说,“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我又再一次回顾了专业知识。再次学习专业知识,反而有了不一样的理解,这些理解都将成为我今后做科研的积淀,我想成为专任教师并不是止步科研,我会始终保持着一份兴趣,在平时的日积月累中发掘创新点,因为扎实的基本功对于科研就是最好的助力。”
“在重庆交通大学学习7年的时光,收获良多,除了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收获了处变不惊的心态,心态上的成长不仅让我拥有良好的抗压能力,还能让我从容面对挑战迎难而上。此外,还收获了‘203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师门情谊。组内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我能够专心地投入于学术研究,团队丰富的体育活动也增强了我的身体素质。”
梁梦晴为将要面对推免和考研的师弟师妹们的建议是:一定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科研习惯,带着问题寻找答案。首先寻找科研方向以及形成创新思维,要多看文献,不能只看不记,要边看边总结,理解文献表达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文献笔记。其次是要保持对文献的积累,此时要带着问题阅读文献,比如,这篇文献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是哪些我可以学习到的,文献中提出了哪些问题,最终又是如何解决的。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形成缜密的科研思维。科研没有思想,就如天使没有翅膀,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