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新闻首页>>科学研究

字体:【小】【中】【大】打印:

【科技日报】10家科研院所集体“入住”两江协同创新区

日期:2022年05月09日 09:08作者:科技日报来源:绿航院点击率:

把最美的地方留给创新、创业,让产业、人才、生活、生态协同发展。5月7日上午,重庆两江新区向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上海交大重庆临近空间创新研发中心10家科研院所交付钥匙。

此次入驻的10家科研院所,均位于湖光山色、如诗如画的明月湖畔。除了办公室、实验室等常规场所外,两江新区还提供了科技展厅、高校科研区、酒店式公寓、科创小镇、能源中心等建筑,建立开放活跃的知识性工作社区及共享协调的功能服务体系,积极构筑“科创小镇、活乐社区”。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205/b0dafe1594ab4f648cdc80678049385f/images/986423f387834a58bdeee3e498981f5c.png

两江新区正式向10家科研院所交付钥匙。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

打造10大研发平台

目前,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已经基本建成,办公室、实验室正在陆续搬迁至崭新的科创空间。

“今天的正式入驻标志着重庆创新中心迎来了新的起点,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各入驻高校将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创业舞台。北京理工大学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重庆创新中心发展,投入更多优质资源,更好地服务重庆市和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理事长、主任龙腾表示。

据了解,在过去的一年中,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围绕现代兵器、先进车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化与大数据、新材料五大领域,自建了10个先进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目前,这些平台已经全部建成并展开运营,均已开展各项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工作。

以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项目为例,该项目由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在重庆谋划建设,拟构建全世界观测距离最远的雷达,高分辨率观测近地小行星、类地行星及其卫星、月球和地月空间航天器等深空域目标,满足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地月空间态势感知、太空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国家重大需求,并用于类地行星、近地小行星及地月系统演化等前沿科技创新研究。

设施采用超大分布孔径雷达新体制,将多部雷达的收发信号精确合成,形成一部超级雷达,突破传统集中式雷达的物理极限,观测距离将是美国阿雷西博雷达的3倍,将打破美国在深空域目标观测的战略优势,性能将长期在世界上保持领先。

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创新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的引育机制,做好办公室、实验室的搬迁和建设工作,力争快速形成科研实验能力,重点打造公共实验平台,积极谋划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建设,提升创新中心科技研发能力和保障。

重庆交大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

打造立体式智能交通

距离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不远处,联合产业孵化基地已经基本建成。

目前,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绿航院”)已经正式入驻联合产业孵化基地,所有办公室、实验室等场地的搬迁工作也已经完成,科研人员已经在新的创新空间展开工作。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205/b0dafe1594ab4f648cdc80678049385f/images/13994ec638bd45bab420aa33776236c5.png

油电混合动力复合翼无人机。

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李天安介绍,自成立以来,绿航院集聚了中国科学院李应红院士、欧阳明高院士、郭万林院士、赵天寿院士、张卫红院士等一批国家级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研发人才20余人,成功获批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机构、绿色航空能源动力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孵化了重庆绿航佳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产业化公司,加速推进绿色航空产业布局。

据悉,绿航院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了全复材小型无人机低成本快速制造。不仅如此,绿航院还成功推出了混合动力复合翼敏捷无人飞行器、蜂群无人机快速制造技术、3D打印转子发动机技术及新型扣式电池研发等10余项科技成果。

其中,敏捷绿色长航时无人机已成功首飞,在气动、结构及航电等多个方向,均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蜂群无人机快速制造技术,针对固定翼无人机全机采用增材制造技术进行模块化制造,实现了全复材小型无人机的低成本快速制造;3D打印转子发动机,将传统制造工艺与增材制造工艺相结合,使发动机的总体设计、制造更为简单高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教授,绿航院首席专家李应红表示,下一步绿航院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立足重庆产业发展,围绕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以氢动力、电动、油电混动等新的能源动力作为基础,以应急救援作为切入点,打造立体式的智能交通。“重庆的特点是山多、桥多,尤其是在应急救援等方面,无人机可以运送急救物资、突发疾病的病人等,相比传统交通工具,可以更快送达。”李应红介绍。

从国家重大需求角度,绿航院将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比如直升机传动系统存在的缸摩擦,这类问题在国内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新能源动力的根本是能源的储存和利用,所以接下来我们还将重点瞄准氢能的储存和利用,集中院士智力资源进行科研攻关,实现以科研支撑产业,以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李应红表示。

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

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春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姜会林介绍,近两年来,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与重庆市发展紧密结合,构建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国防创新的“三创新”体系,承担了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装发共用技术等国家级项目,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问题,依靠两江新区的优势孵化了本地企业6家。

截至目前,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已招引科研人才106人。

依托这批创新人才,该研究院开发的角位移传感器的精度检测平台、常温常态准超导碳导线项目均取得重大进展,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

以常温常态准超导碳导线项目为例,该项目以开发、生产、销售碳导线系列产品为起点,逐步涵盖碳导线、配套设备、配套材料、应用产品等关键配套与核心应用领域,其研发成功是“里程碑式”的突破。

该研究院将继续加强人才团队引育,加速科研平台建设,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出,力争建成集高水平技术攻关研发、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全球化科技资源对接于一体的高端科技创新研发机构,争取在空间光通信、先进制造、光电仪器等领域实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更大突破,形成立足西南、辐射全国的示范带动效应。

两江协同创新区作为两江新区智慧之城的重要板块,“一城多园”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平台,正坚持“科创+产业”发展道路,强化产业、人才、生活、生态“四个协同”,着力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创新生态,瞄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方向,已集聚研发机构42家、院士团队14个、创新人才1700余名,促成科技成果转化140余项,孵化企业70余家,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205/b0dafe1594ab4f648cdc80678049385f.shtml#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

分享:

编辑:徐洁

审核人:白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