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是巍峨山河,胸中是澎湃热血。在港珠澳大桥通车五周年之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先生,与著名歌唱家佟铁鑫先生一起,带领自己团队的骨干力量,用一首《祖国不会忘记》,向新时代的建设者们致敬。
站在他身边的,是来自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的三位正高级工程师,他们分别是:吕勇刚、陈文明、金秀男。
(从左到右依次:金秀男、吕勇刚、佟铁鑫、孟凡超、陈文明)
伶仃洋上打造“国之重器”
2009年初,孟凡超先生和他的团队进驻珠海,完成一项横跨粤、港、澳三地,主线总长约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关于它的故事不胜枚举,比如“珠联璧合”的灵感来源与丰厚寓意,比如对“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保护的桥梁建设考量……港珠澳大桥从2004年开始工程可行性研究,2018年10月建成通车,前后历时14年。这座在当时具有超高技术难度的桥梁,如今已是国之重器,巍然屹立于伶仃洋之上。
对这项工程进行回望,孟凡超先生仍感到无比骄傲。他用历历在目和永远不会忘记,来形容自己对港珠澳大桥的千般情感。作为一项桥梁工程,港珠澳大桥集科技与艺术于一身。这座超大规模的跨海大桥,在孟凡超先生心中,是民族文化精神和传统美学思想的具象载体。他说:“港珠澳大桥是把结构、艺术、文化融合一起,进行设计、创作的一项超级工程”。
孟凡超先生十分欣赏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我反对不必要的修饰,我希望我们的桥梁能够在‘艺术中见结构,结构中见艺术’,而不是在装饰当中来反映艺术。”香港中银大厦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在令孟凡超先生怦然心动的同时,也成为他设计港珠澳大桥的灵感来源。
“文化景观设计是桥梁设计师的单相思”,投身桥梁事业四十余载,孟凡超先生对这个领域,仍然充满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人文情怀。
一个“桥”字,道尽古今中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桥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或是故事的发生地,比如断桥的白素贞与许仙、鹊桥的牛郎和织女,或被比喻为人类的各种情绪——“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青艺团的小伙伴们以“桥”字赛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他们在诗词飞花令的互动中,将桥的含义推至深远,也将桥更为生动地嵌入人类的情思。
孟凡超先生借此机会,鼓励年青一代学子投身我国的桥梁事业。他嘱咐说桥梁设计师要有扎实专业的基础功底,宽阔广博的先进视野,传统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
超凡与平凡
年过花甲的孟凡超先生,如今在业内,已是名副其实的大师。他在事业上追求超凡,亦在生活中尽显平凡:孟凡超先生喜欢唱红歌,也喜欢看历史和军旅题材的电视剧。
因工作繁忙而缺席孩子的成长历程,就用书信来弥补。称儿子为“您”,在孩子升学期间为他手书各种人生寄语……其中饱含了他作为人父,对儿子最深厚的冀望。
孟凡超先生事业军功章的另一半,应颁给他的爱人——欧阳华安。欧阳华安只要有机会乘坐飞机,就会坚持选择临窗的座位,只为在空中俯瞰桥梁全貌。这个和她聚少离多的丈夫,把一生的心血都投注在桥梁事业上面。欧阳华安退休之后的心愿,是和丈夫一起,走遍他设计的所有桥梁作品。
“桥”的意义
对孟凡超先生而言,“桥”几乎是他事业和人生的全部。他说尤其是超级桥梁工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的载体,更是一种对美好愿景的全情寄托。
如今,孟凡超先生依然奔波在一线:不是在建桥,就是在建桥的路上。他用行动证明自己对桥梁、对国家的赤子丹心。(文/马宁 图片摄影/史浩均)
央视文艺:https://mp.weixin.qq.com/s/3XELy2X7UIDEKM4yAe1P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