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交大

当前位置:新闻首页>>媒体交大

字体:【小】【中】【大】打印:

【学习强国、中国民族报】弘扬“两路”精神:保畅通,助发展,促团结丨同心筑梦

日期:2023年05月29日 09:18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项露林 寸锡彦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点击率:

2014年8月,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上世纪50年代,10多万名筑路军民劈开悬崖峭壁,征服重重天险,建成修通川藏、青藏公路,打通西南边陲的交通动脉,这是世界公路建筑史的不朽奇迹,是中国军民波澜壮阔的逐梦征程,也是中华民族敢为人先、奋勇前行的历史壮举。修路难,养路、护路也难。在“两路”修筑过程中,参加筑路的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留在当地工作,各族农牧民群众加入交通建设队伍,从事公路养护管理。一代代护路人继承弘扬“两路”精神,保障“两路”畅通,用心守护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彰显革命英雄主义与无私奉献精神

青海省格尔木市是一座“因路而生、因路而兴”的城市,这条路就是青藏公路。1954年青藏公路规划选线时,地处青海、新疆和西藏交界的格尔木,被选定为筑路起点。1954年5月,青藏公路正式动工修筑,当年12月,青藏、川藏公路筑路大军胜利会师,西藏从此结束了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

在格尔木,笔者访谈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青藏公路两代养路人。车庆礼老人已经80多岁了,是青藏公路第一代养路工人。1959年,他从甘肃来到青海,在格尔木一干就是60余年,他和同事们养护公路的工具从架子车、牛车变成了拖拉机、汽车,如今已实现机械化养护。

“我刚来这里的时候,条件特别艰苦,蚊虫多,风沙大。我和几十个工友挤在用土块垒起来的房子里,在地上铺层干草就是床。”车庆礼老人说。他清楚地记得,从香日德到格尔木要翻过两座大山,有一次,山体滑坡阻断了青藏运输线,为疏通道路,需要打炮洞、放炸药包。他和工友们放好炸药,点完火,才发现是哑炮。身后黑压压的运输车等待通过,车庆礼自告奋勇地钻到炮洞去检查炸药包,在身边没有工具的情况下,他用牙把雷管和炸药包咬紧连接起来。“当时我年纪小,初生牛犊不怕虎,没觉得害怕,大家也都是这种干劲。”

往事如烟,面对青藏公路沿线恶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第一代养路工人战严寒、斗黄沙、忍饥饿、冒风险,用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的革命精神保障着青藏运输线的畅通,彰显了高尚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

李春停老人的儿子李玉海、程卫强老人的儿子程思杰,都是“路二代”。上世纪70年代,为了提高路面和桥涵承载能力,改善行车条件,国家开始实施青藏公路改建工程,按二级公路标准,铺筑沥青路面。这一工程极为艰巨,尤其是在海拔高的多年冻土地区铺筑沥青路面,世界上还没有先例。几代交通人通过多行业、多学科、产学研联合攻关,创造性提出工程理论、创新关键技术、建立公路建设养护体系。李玉海、程思杰等“路二代”接过父辈的铁锹,沿着前辈的足迹,用辛勤的汗水守护着高原天路,让“两路”精神焕发出时代光芒。“第一代养路人的艰辛与不易,让我懂得了感恩。养好路是我们对父母、对党和国家最好的回报。”李玉海说。

“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用忠诚与汗水确保国道畅通

青藏公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所经多为戈壁荒漠和冻土地带,包括昆仑山、唐古拉山等垭口,工期相对较短,历时近7个月。川藏公路地形条件复杂,沿途翻越二郎山、折多山等山口,跨过大渡河、金沙江等天险,修筑难度极高,从动土到通车历时近5年。面对“两路”沿线艰苦条件和恶劣环境,养护队伍顽强拼搏,涌现出青藏公路“天下第一道班”109道班、川藏公路雀儿山五道班等一批全国和行业重大先进典型。

青藏公路109道班位于唐古拉山垭口,海拔5231米,高寒缺氧,终年积雪,受冻土融沉和冻胀影响,路基很容易变形,护路工人工作繁重,遇到突发情况时,还要担任引导员、通讯员、救护员。1985年,罕见的暴风雪连续十几天围困唐古拉山地区,时任青藏公路安多养护段党支部书记巴恰带领全体职工冒着零下40℃的严寒,蹚着齐膝深的积雪清理路面,全力营救被困的驾乘人员,引导车辆通过危险地带。他们心系附近被大雪围困的29名牧民,及时送去牛粪、糌粑、酥油和衣服等急需物资。扎郎作为养路工,一干就是30多年,他担任109道班班长10年间,平均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因为常年在高寒缺氧环境中高强度劳动,扎郎患上了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1996年他在开车返回唐古拉工区途中,突发疾病去世,年仅50岁。

雀儿山垭口海拔5050米,被称为“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险”,这里冰雪封冻、空气稀薄,环境十分艰苦。几十年来,雀儿山五道班一代代护路人驻扎在这里,只有一个使命:确保交通大动脉国道317(川藏公路北线)不断道。曾双全是五道班第17任班长,自从2001年上了雀儿山,一干就是18年。一到冰雪季节,曾双全几乎每天都要开着推雪车清理道路。有一次下大雪,曾双全在户外清理了两天两夜,车上带的干粮吃光了,他就用雪充饥,坚持推雪。道路险,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悬崖,时常出现险情,曾双全和同事们救助过上千名过往旅客。2017年9月,历经十年规划建设的雀儿山隧道建成通车,雀儿山五道班也成为历史。“我们还在川藏线上,继续养路护路,保国道畅通,让‘两路’精神永续传承。”曾双全说。

“军民一家、民族团结”,让团结之路更团结

1952年11月,川藏公路通车到昌都,毛主席亲手书写“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题词。1954年12月,川藏、青藏公路全线通车,毛主席为祝贺“两路”通车题词:“庆祝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祖国!”川藏、青藏公路犹如两条洁白的哈达,将西藏与祖国内地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各族人民心中“金色的飘带”“幸福的金桥”。

在筑路过程中,四川、青海、西藏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来自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6000头牦牛成为第一批支援川藏公路建设的物资,17000余名藏族群众为筑路挥洒了青春与热血。“路修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民族团结的故事,在不断书写。坚守雀儿山23年的道班工人莫尚伟、黎兴玉夫妇,日常用品依靠藏族邮递员其美多吉运输补给。雁石坪公路段七工区工区长才仁旺堆在道班上长大,他爱岗敬业,热心帮助沿途村庄的村民创业发展,及时救助遇到困难的货车司机,把司机满意、群众满意作为自己的责任所在。高原天气难测,严重影响行车安全,为及时给过往群众提供帮助,武警护路官兵在青藏公路沿线立起“有困难找武警”便民牌,处理车祸、抢救被困群众、为沿线群众发展出谋划策……在危难之处显身手,在“生命禁区”写忠诚。

修筑“两路”不仅在“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奇迹,也铸就了“两路”精神的丰碑。60多年来,“两路”精神不断传承发展,焕发出璀璨的时代光芒,激励各民族为实现中国梦团结奋斗。

中国民族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1247843718431694503&t=1685086119008&showmenu=fals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ource=share&share_to=wx_feed&item_id=11247843718431694503&ref_read_id=ceb2865e-3d24-4372-b02f-a2e9653d6851_1685098447067


分享:

编辑:刘玉峰

审核人:徐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