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滋润学生成长成才
董莉莉(右二)指导学生。
从教以来,我见证了一批批建筑学子从校园走入社会、走进行业,将设计绘制在祖国大地上,也见证了重庆交通大学建筑学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岁月流转中,不变的是我对育人初心的坚守和对教学创新的探索。
24小时开机 为学生答疑解惑
2004年,我作为一名双师型教师,受聘到重庆交通大学建筑系担任兼职教师。当时的建筑学专业成立仅4年,师资匮乏,课程体系也未完全建立。为了全身心将企业的设计实践经验带到学校,帮助学生从书本理论走向设计实践,进而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培养设计人才,一年后我放弃了设计院的高薪工作,正式加入重庆交通大学,成为一名全职教师。
除了承担专业课教学,我还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为他们制作了分类档案,按照升学考研、就业创业、出国留学等不同发展方向进行专业引导。事实证明,分类培养学生成效显著,有的学生成为大型国有企业的技术骨干,有的学生成为知名设计院所的主创设计师,他们为国内外重大建设项目输出了优秀作品,在世界各大建筑设计竞赛舞台上崭露头角。能够培养学生对建筑设计的热爱并在行业持续耕耘,是我作为教师最大的成就感。
从2000年到目前,学校共招收了23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幸运的是,每一届学生我都教过。尽管担任院长后,事务性工作呈几何倍数增长,我还是坚持面向高、中、低各年级开设《绿色建筑》《毕业设计》等课程,并持续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我不愿缺席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通过上课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在轻松平等的氛围中更好地了解“00后”的想法和诉求。我的手机始终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小到课程作业,大到人生规划,学生们每天会抛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我总会见缝插针地抽时间回复,尽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化解焦虑。
引企入校 产学研创协同互动
在进入高校从教之前,我在设计单位工作过一段时间,这段工作经历除了带给我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建筑类设计人才绝不能“闭门造车”。因此,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推动一件事——将人才培养置于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的背景之下,通过引企入校,实现产学研创的协同互动。
企业注重以成果为导向,设计成果需要得到业主方的认可,我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经受项目的检验,得到社会的认可。设计能力是建筑类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从建筑设计到毕业设计,我们将企业师资“引进来”,全程参与开题汇报、中期评图到结课答辩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建立起成果导向意识,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学团队通过企业顶岗锻炼、承接横向项目等方式“走出去”,扎根行业一线,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我们把与招商局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完成的29个交通景观设计项目,转化为可纳入教学的案例资源,入选重庆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
建筑学并不是纯粹的理工科,而是一个具有高度复合性、交叉性的学科专业。除了引导学生不断夯实专业能力外,我们还鼓励学生探索更多可能性。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兴趣和专业的共同驱动下,投身创新创业领域,有的学生创建了知识服务微信公众号“建筑学长”,有的学生发挥专业所长开办了BIM﹢数字技术咨询公司,还有的学生创办了研究性设计工作室等。
与社会、行业的多方互动,让教研教改之路越走越宽,场域也从城市延展到乡村。自2015年起,我们遵循“舐犊—反哺—共生”的路径,对接政府、高校、乡村、企业等,共同研究并形成了“建筑类专业传统村落国际研习基地创建与共享”成果,有效支撑了建筑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和研究创作,该成果荣获2021年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润物无声 专业课讲出思政味
近年来,我和教学团队着力在专业思政的框架下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避免出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硬融入”“两张皮”的现象。
我们以专业导论课为抓手,将原本分属于3个建筑类专业的概论课,整合为《栖居漫谈——人居环境概论》。围绕境、美、文、情、行“五位一体”的高阶目标,融合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三大学科,融入人文、美学、工程、环境、信息领域知识,聚焦高密度山地城市和巴渝传统村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人居环境系统并形成复合设计思维。
我们创建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虚拟仿真实验,使学生获得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引入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等时事热点,通过案例研讨、项目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人居环境建设逻辑,践行生态理念、提升美学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培育哲匠精神。建筑学专家听课后赞叹“专业课讲出了思政味”,有学生在线上平台留言“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窥见人居历史的厚重与营建智慧的闪耀,坚定了我们学好这个专业的信念和信心!”
2021年,《栖居漫谈——人居环境概论》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该课程教师和团队获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该课程后来又相继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奖励。这份荣誉,是对长期以来课程建设成效的肯定与认可,也让我们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
教师要做到为学致知、为人修德,才能真正成为学问之师和品行之师,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追求的目标。未来,我会始终将“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作为信条,努力为学生点亮人生的明灯、推开世界的窗户,做好广大青年学生的“引路人”,在春风化雨中滋润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