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直辖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建立起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多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商品和要素在空间上流动的重要载体,发挥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
那么,重庆交通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成效到底如何?面向未来的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重庆交通将面临怎样的路径选择?
由重庆市交通局委托,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红镝教授牵头承担的2021年重庆市交通科技项目“重庆交通促进产业发展的效应估计与提升路径研究”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重庆交通促进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智能交通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根据市级相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近年来,重庆交通投资快速增长,“十三五”时期累计完成交通投资4312亿元。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841公里,高铁营业里程突破1000公里,长江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超过1000公里,江北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进入全球50强,城市轨道交通营运里程超过370公里。“交通基础设施规模的快速增长,有力支撑和推动了重庆经济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市交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直辖以来重庆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与经济增长(课题组提供)
课题组介绍,根据大量的数据分析,从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来看,交通运输业对其他产业具有直接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根据重庆市投入产出表计算,重庆交通建设和运输服务的产值每增长1亿元,将会带动其他产业产值增长约2亿元;同时,其他产业实现产值每增长1亿元,则需要提供约1.7亿元产值的交通运输业服务作为支撑。
从交通基础设施作为经济活动载体而对产业的间接影响来看,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主要通过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扩大产品市场规模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三大机制促进产业发展,最终促进地区经济增长。2000年以来,重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10%,会带来重庆经济平均增长约0.9~1.2%,并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产业融合发展来看,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场景智慧化与交通运输领域深度融合,不仅提高了重庆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率,还拓展了交通运输业的边界。智能交通产业本身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额以超过20%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正在成为产业新的增长点。随着重庆市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运输服务网的不断推进,该行业将进入快速成长期。
从四个方面着力,发挥重庆交通促进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在研究中,课题组认为,当前,重庆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爬坡上坎阶段,面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以及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而如何以高品质交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这一转型的关键。
项目组介绍,立足“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未来要充分发挥重庆交通促进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需要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打造交通“第四极”,配置全球交通运输资源,支撑国家产业发展总体布局。重庆交通要围绕发挥重庆“三个作用”,促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补齐国内外运输通道短板,加快融入全国高铁网。
二是强化交通运输领域的技术创新,支撑和引领重庆产业转型升级。重庆交通要加快智慧化、绿色化和国际化转型,为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开放型经济注入新动能,以高品质交通吸引高质量生产要素集聚。
三是优化交通运输资源的空间布局,引领产业协同和联动发展。重庆交通要统筹促进各类交通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加强多式联运,加强四网融合,强化枢纽功能,促进交通运输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发展。
四是提高交通设施质量和运输服务品质,引领美好出行方式和高品质生活。重庆交通要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工作生活需要,强调交通出行的幸福感,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协调性。
走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实现“1+1>2”的整体效果
对于重庆交通促进产业的提升路径,课题组认为,以高品质交通推进重庆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重视交通与产业的“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既是实现发展的路径,同时也是发展的目标。”课题组王春杨教授介绍说,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交通与邮政快递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并加强交通运输与现代农业、生产制造、商贸金融等跨行业合作,目的是实现交通与产业1+1>2的整体效果。
课题组认为,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在于实现三大融合:“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和“空间融合”。在对外交通建设方面,需要继续贯彻“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联动发展理念,着力提高运输通道技术能级。在都市圈层面,要以通勤圈建设为先行者,促进“通勤圈”、“功能圈”和“产业圈”的协同发展。在城市内部,要促进交通枢纽与城市发展的“空间融合”、“功能融合”和“产业融合”,围绕交通枢纽打造“站城融合综合体”,通过高品质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环境实现“人才+产业+城市”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