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指出,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理想信念是方向、是灯塔、是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对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开展常态化制度化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动把个人成长成才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上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谱写人生的华美乐章。
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教育引导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全过程。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定青年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引导青年学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把握历史规律,汲取真理力量,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此外,要挖掘所有课程的育德元素和育人功能,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无缝对接,形成理想信念教育课程共同体,从而构建全课程育人的大格局。
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实践养成机制。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是理论的归宿,解决“行”的问题,从实践上帮助青年学生把坚定的理想信念外化于行。要整合实践资源,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实践养成机制,在知行合一中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自在。要组织大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让青年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建设时期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建设情怀,改革开放时期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辉煌奋斗历程。要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调研,帮助青年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明确责任担当,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网络融入机制。互联网日益成为开阔青年学生视野、塑造青年学生品德的重要载体。要充分运用网络的覆盖性,构建“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全媒体场域,将理想信念教育有效嵌入四通八达的网络体系中,让理想信念教育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要建立红色资源门户网站等理想信念教育新阵地,邀请抗疫英雄等先进人物进入网站分享亲身经历,与青年学生互动交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类新媒体,创新理想信念教育形式,实现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由单维塑造向多维建构转换;鼓励创作微视频、微动漫、微电影等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文化精品,通过转换话语方式和思维方式,推进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文化浸润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沃土。要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文化浸润机制,将理想信念教育元素融入校园环境中,使其兼具应用价值和德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学生,在树立文化自信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导向,在学校章程、行为规范等制度文化产品中突出价值导向,在规范青年学生行为的同时实现价值引导。要打造以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精品活动,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运用升国旗、奏唱国歌、国旗下宣誓等仪式,强化教育的仪式感、参与感,真正让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学生心中扎根。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本文为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研究成果)
https://epaper.cqrb.cn/html/cqrb/2022-03/31/014/content_rb_298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