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交大

当前位置:新闻首页>>媒体交大

字体:【小】【中】【大】打印:

中国教育报:重庆多措并举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开好局、起好步、谱新篇

日期:2022年01月11日 17:23作者:魏巍 潇雨 哈宁武来源:宣传部点击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教大计,本科为本。

中国高等教育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启动实施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下简称“四新”),以此作为高等教育应对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瞄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宏伟目标砥砺行进。

紧扣时代脉搏、扎根西部大地,重庆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对标一流、融合创新,质量引领、内涵发展”理念,统筹布局架起“四梁八柱”,多措并举打出“组合拳”,掀起一场深刻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革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开好局、起好步、谱新篇,书写着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答卷。

高位谋划

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组合拳”招招精准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课程思政是固本之基。

在多次现场调研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重庆出台了《重庆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作为“十四五”期间重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行动指引。

计划中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合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厚实根系”,作为育人育才、启智润心的“压舱之石”,并通过实施“内容体系建构行动、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教学能力提升行动、评价体系建设行动、工作协同创新行动”等“五大行动”,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筑牢课程建设“主阵地”,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致力形成具有重庆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遴选中,重庆本科高校获批国家级别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教学名师和团队12个,校均获批数量位列全国第七名。

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洪流奔涌向前,课程思政夯基垒台,教育评价则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充分发挥高校特色。

2020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印发,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

重庆率先行动,于2020年底研制出台《重庆普通本科高校分类发展与评价实施方案》,明确了以分类发展和分类评价为“指挥棒”,要求在渝高校按照“扶特扶强、动态调整、分类评价、同质等效”原则,根据人才培养主体功能,自主选择“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3种类型以及学科专业“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3个类别。

引导高校从“一个序列”变为“三个序列”,背后蕴含着推动高校科学定位、错位竞争、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深意,旨在推动高校逐渐形成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不同的特色风格,在各自领域对标先进、争创一流,涌现出一批追求卓越的高水平大学,努力培养更多国家战略实施急需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高素质人才。

精准施策、特色鲜明,一场凝聚共识的教育评价改革,在众多高校渐次展开,新的思考也随之而来——如何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让高校不滞后于时代变革?

《重庆市深化普通高校新工科建设加强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实施方案》《重庆市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重庆市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新文科建设实施方案》《重庆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总体方案》……一系列重磅文件的出台,给出了有力的回答。

重庆锚定国家战略实施急需,高位谋划,于2021年全体系推进“四新”高校建设,根据多所高校行业特色鲜明的特点,创造性地在校级层面布局13所“四新”建设(培育)高校,在二级学院层面布局建设约50个示范性新型学院(基地),由此全面深化“四新”建设,全面催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四新”有何新意?关键就是“育新人”。

在创新、创业“双引擎”驱动之下,一大批“敢闯会创”的青年学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重庆市进一步促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十条激励措施(试行)》把参赛情况纳入“双一流”建设、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等的考核内容,作为本科高校“双万计划”等项目遴选、经费分配、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对激发高校组织师生参与大赛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有力“加速器”。

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参赛学生达14.78万人次,相比第六届参赛人数增加超96%,参赛项目数量增加超117%;在全国总决赛中,重庆学子共获得金奖12个、银奖25个、铜奖46个,其中金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重庆大学“一脉相传”和西南大学“作茧致富”两个项目入选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全国共25项),彰显了重庆学子“渝创渝新”的优良精神风貌。

谋篇落子

“四新”人才培养“新生态”全域花开

开局风劲帆满,谋篇落子有力。

2018年,重庆市投入约9亿元启动了首轮新工科高校及新型二级学院建设。

2018年至今,已改造升级传统专业168个,建设新兴专业、交叉专业等112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8个、国家一流课程105门;重庆大学曙光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重庆大学大数据与软件学院入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入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首批50个现代产业学院,入选数量并列全国第五名。

2021年起,重庆计划投入约12亿元,重点支持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和重庆文理学院等6所高校加强新工科建设(培育),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工商大学等6所高校加强新文科建设(培育),重庆医科大学加强新医科建设,西南大学加强新农科建设;重点支持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学院、重庆交通大学重庆航空学院、重庆理工大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等24个学院建设市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重庆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西南大学未来合成生物技术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大健康未来技术学院等6个学院建设市级示范性未来技术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重庆师范大学数学、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等11个基地建设市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重庆大学大数据与软件学院、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重庆邮电大学软件工程学院等17个学院建设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千帆竞发,奋楫者先,一串串足迹落地有声,重庆对标新工科助力提升国家硬实力、新医科助力提升全民健康力、新农科助力提高生态成长力、新文科助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新要求,基于重庆高校优势特色,以“推动知识重构、学科交叉与专业融合,促进思维革命、跨界融通与范式转化”为“四新”建设的核心理念,引导高校打破区域阻隔、校际壁垒,促进人才培养模式革新,面向国家战略实施急需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紧缺动态调整设置专业,推动专业改造升级、交叉融合出新,推行专业监测全覆盖和专业“灰名单”等制度,不断增强专业服务支撑和引领产业经济发展的适配度与贡献度,将人、财、物聚焦到“四新”建设上来,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工科:

在融合创新中提升重庆硬实力

实践过程中,高校纷纷出硬招、实招,在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之中激荡新动能,打造新时代工科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模式、新专业、新课程、新师资、新质量”。

鼎新革故,“优”的态势在持续。

重庆大学聚焦引领未来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出“5C”(CreativityCritical thinking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Continuous learning ability)新工科教育目标,形成了“专业教育,跨界实践”“知行交替,循环递进”“理工交叉,本研贯通”“学科交叉,项目驱动”等4种递进式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知行交替,循环递进”UC联合学院培养模式,创设面向国家未来硬科技创新的明月科创实验班;牵头设立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26个工科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一流课程30门,数量名列国内高校前列。

聚焦前沿,“智”的水平在升级。

重庆邮电大学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需要,聚焦卓越ICT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新工科建设范式和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建构“4334ICT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高校率先建成云数据中心,建成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基地等国家协同育人平台;校企共建惠普软件学院、微软IT学院、Cisco网络学院等国际合作基地,工业互联网学院入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近4年累计培养大数据智能类专业新工科人才2万余名。

追求卓越,“新”的动能在成长。

重庆理工大学聚焦卓越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着力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通专融合、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发展“人工智能+汽车”“人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会计”等特色学科专业群;与长安集团、华为公司、中软国际、泰格医药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与两江新区、九龙坡区等政府部门合作成立两江国际学院和两江人工智能学院、汽车智能制造与检测产业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入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合作共赢,“融”的力度在加大。

重庆交通大学聚焦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围绕“智能建造、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生态环保”建设主题,按照“13964”总体规划推进“交通+智能”高水平新工科高校建设。改造升级17个传统工科专业,形成了8个新工科专业群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绿色航空”“生态力学”等4个优势交叉学科群;与同济大学共建“重庆智慧城市学院”,与两江新区共建“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获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业精于专,“特”的标尺更鲜明。

重庆科技学院聚焦卓越能源科技人才培养,形成了以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新能源、低碳节能冶金等为特色优势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学科专业新结构和面向产出的工科人才培养新体系。通过认证专业10个,位列重庆市属高校之首;投入1000余万元进行智慧教学环境改造升级,建成智慧教室21间,全面改造多媒体教室200余间,为课堂教学创新搭建了良好平台。

阔步向前,“好”的走向在延续。

重庆文理学院积极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跨界交融、多元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以智能制造和新材料为重点的五大新工科专业群,围绕卓越类、复合类、创业类、特长类、深造类和国际类组建各类实验班31个;与重庆高新区等10个区县全面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与中软国际等企业共建中软智能工程学院等一批产业学院。

新医科:

医学人才培养“良方”提升全民健康力

创新是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命线。

新医科是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的航向标,重守正、促创新,积极探索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新路径,重庆在行动。

重庆医科大学作为重庆仅有的一所高水平新医科建设高校,以培养“五术”卓越医学人才为引领,在全国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疾病为中心、临床思维路径为导向、基础与临床全线贯通”的整合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儿科学、精神医学、全科医学等急需本科专业建设;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国家一流课程7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附属第一医院入选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金奖。

新农科:

“农”墨重彩提高乡村生态成长力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重庆市以绿水青山为底,现代科技着墨,借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改造升级涉农专业,新农科在沃野千里的重庆大地起舞。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西南大学主动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及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在全国农科类高校率先发布《新农科本科教育创新行动计划》,着力培养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引领者。实施农科类专业单列代码招生、跨学院农科大类招生培养,设置“袁隆平班”“神农班”;实施“一省一校一所”科教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项目和农科专业引智计划,促进科教、产教深度融合。动物科学等两个农科专业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9个农科类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7门农科类专业课程入选首批国家一流课程。

新文科:

赓续文化血脉提高重庆文化软实力

强化价值引领,坚定文化自信。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新文科建设,重庆已扬帆起航。

文理融通,双向双行。西南政法大学聚焦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以法学与人工智能等理工之间的交叉融通为重点,以“法学+”“+法学”为具体路径,实施“跨专业、跨行业、跨学院、跨学校、跨区域、跨国际”六跨,构建“一个中心、两线布局、全面推进、多点出彩”的新文科建设格局,推动形成具有西南政法大学特色、中国风骨的政法院校新文科建设体系。涉外法治、人工智能法学、国家安全学等领域建设成果多次被权威媒体报道。

精“艺”求精,铸就经典。四川美术学院聚焦德艺双馨的卓越艺术人才培养,着力艺术教育创新发展,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开展生态设计教学;“场景雕塑”获批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团队;50%的本科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门本科课程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是全国艺术院校中国家级别课程入选较多的高校;6件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学生作品被确定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11件官方宣传海报之一。

放眼全球,对话世界。四川外国语大学聚焦卓越涉外人才培养,着力推动具有外语院校特色的新文科教育教学改革;依托语言智能等新兴二级交叉学科,改造升级18个传统专业,建设印地语、金融科技等18个新兴专业,设立“多语种+”法律、外交学、新闻与传播等交叉专业;获批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SISU-123”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

师者摇篮,聚而成炬。重庆师范大学致力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卓越教师,形成了教师教育、文史、经管、艺术、新媒体等5个新文科特色专业,5个文科专业通过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师范类专业认证,3个项目入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三维核心能力’导向的卓越教师精准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渝商精神,卓尔不群。重庆工商大学以培养卓越商科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强化“商+”融合,凸显财经特色;13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门文科类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3门课程获批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个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批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

面向未来,重庆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钳住“四新”建设之机,切实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催化质量革命,努力在设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里跑出“加速度”,描绘具有重庆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发展“谱系图”。

共赢未来,重庆高校汇聚起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共识和力量,把“愿景”变“实景”,以“人才芯”造“智慧芯”,将着力培养国家战略急需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努力为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1/11/content_604378.htm?div=-1

分享:

编辑:徐洁

审核人:白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