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9日16时14分讯(宋芳)为收集挖掘“两路”珍贵历史资料,传承弘扬“两路”精神,7月12日起,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两路”沿线地区,开展为期一周的“两路”精神调研活动,重走“两路”,重温“两路”历史,探寻“两路精神”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
“两路”,即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为建国之初建设边疆而修建,重庆交通大学就是因川藏公路而生。据了解,1951年,为修建川藏公路、建设大西南,邓小平领导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创建重庆交通大学前身——西南交通专科学校,穰明德任首任校长。1960年,成都工学院土木系、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水工系和四川冶金学院冶金系并入,组建重庆交通学院,面向全国招收本科学生。为川藏路的修建输送交通专业技术人才。
川藏公路修建以来,11万筑路大军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顽强的战斗意志,用钢钎、铁锹和镐头等简单工具劈开悬崖峭壁,降服险川大河建成了川藏公路,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7月,重庆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重走“两路”,寻根溯源,将党史和校史结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两路精神”。
与交通战线干部深入交流 学习感悟“两路精神”
“千里川藏线,最是锋芒二郎山”。实践团第一站来到了二郎山下的天全县。7月13日上午,实践团赴天全县交通运输局调研学习,双方围绕“两路”和“两路精神”,对重庆交通大学校史、“两路”历史尤其是川藏线二郎山路段的修筑、改建和养护历史以及天全县对“两路精神”的宣传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交流。
“两路精神”交流座谈会 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苏洁教授从修筑“两路”的缘起到重庆交通大学的创建,再到重庆交通大学与“两路”的历史渊源作了简要阐述。天全县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高光荣为大家讲述了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川藏线二郎山路段的修筑到建成后各路段的改建与养护,一代又一代的交通人在修建和养护川藏公路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筑路初期,气候条件十分恶劣,设备资源有限,筑路官兵发扬不惧牺牲、甘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和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军民情谊,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交通运输局王联邦段长介绍了天全路段现存的“两路”遗迹以及当前的宣传情况。
走访公路养护站 聆听“两路”故事
座谈会结束后,王联邦段长带领团队来到天全县公路养护段梅子坡公路养护管理站拜访为川藏公路奉献青春和梦想的养路护路工人。梅子坡道班建成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目前川藏线上唯一留存的采用苏式建筑结构的养护站房。在这里,团队成员感受着养护工人们日常生活起居和工作内容,聆听着一代代养护人在川藏公路上奋斗与奉献的故事。
在二郎山路段坚守了整整四十年的道班工人宛述江师傅向实践团成员讲述了他和道班工友们在飞石中拯救受伤旅客、在暴雨中抢险抢修道路,在冰雪中昼夜维护公路等经历。
师生走访公路养护站 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宛师傅的父亲曾经也是川藏线上一名护路工人,工作足迹遍布这个路段的全部道班。他还一再教育宛师傅要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要将川藏公路一直守护下去,将老一辈的筑路精神传承下去。宛师傅和他父亲用一生守护川藏公路,生动地诠释了“两路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宣讲“两路精神”
13日下午,实践团来到天全县红军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团队一行人参观了1935年红军在天全县驻扎战斗生活100余天后留下的红军总政治部、红军大学等一系列重要红色文化遗迹。大家看着这些红军在此生活过的痕迹,了解着红军在天全的重大战斗和历史事件,聆听着红军在天全的感人故事,重温革命历史。团队党员在红军村文化广场重温了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词,让党员同志们热血沸腾,牢记肩上的使命和责任。
随后,实践团看望了红军村91岁高龄老党员杨老支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老支书参加西藏解放战争,与土匪多次交手。经历了峥嵘岁月,杨老支书重返家乡,过起了普通农民的生活。在与实践团交谈过程中,杨老支书不断重复着一句话,“共产党的政策好啊,不然我活不到现在”。接着,实践团为红军村乡亲们献上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原创舞台剧《两路一梦》、原创诗歌朗诵《我是一颗铺路石》和重庆交通大学校歌合唱等节目轮番登场,赢得了村民们阵阵热烈的掌声。最后,实践团围绕“两路”精神,以“民族一家亲”为主题,为村里的孩子们上了一堂趣味横生的活动课。
http://education.cqnews.net/html/2021-07/19/content_51576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