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重庆确立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市将抓紧做实西部(重庆)科学城这个主平台,不断丰富完善“一城多园”模式,各创新园区也结合自身所长展现特色,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通力协作,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呈现出“众星拱月”的崭新格局。
去年,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正式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目前已初具规模。未来,一大批高端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以及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还将持续汇聚于此。特斯联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孙贇告诉记者,科技企业在一起的话,就可以更好地整合供应链,整合技术发展、资源、平台,完全是降本增效。
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这个“小平台”,折射出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平台”的快速发展。今年一季度,西部(重庆)科学城新签约正式合同项目40个、投资额47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99%。为推动创新平台入驻集聚,重庆高新区还大胆先行先试,全市首推的“一业一证”改革、“交地即拿证”、“交房即交证”等创新举措相继推出。
重庆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蒋坤介绍,对于营业执照和其他行业许可事项,他们实行的是一次告知、一表申报、一日办结。重庆高新区招商公司副总经理王奉波表示,这些创新举措让企业家、创业者们感受到了西部(重庆)科学城政府和社会服务方面的便利。
在两江协同创新区,创新平台同样活力四射。这段时间,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正在研发动力锂离子电池内部关键材料,预计下半年就将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副主任胡善清说,在成果转化方面,他们已经先后进行了60余项技术合作,并且已经孵化了3家相关的落地企业。
截至今年4月底,两江协同创新区已吸引3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入驻,聚集创新人才1000余人。除了这些创新园区,重点实验室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在位于江津的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钢筋混凝土拱桥节点模型试验正在进行。这套试验系统能施加最大400吨的作用力,有效测试桥梁结构的疲劳性能。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姚国文告诉记者,他们的实验室可以开展服役环境下,山区桥梁和隧道结构长期性能试验研究,为我国桥梁隧道工程建设和运营养护提供理论支撑。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重庆已拥有高新区和经开区等创新园区41家,各类特色产业基地77个,布局国家科技创新基地67个,获批建设运行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6个。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37.9%、55.7%,科技进步贡献率58.6%。
市科技局资源配置与管理处副处长刘念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战略科技平台,启动建设重庆实验室,力争大科学装置取得零的突破,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