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重庆交通大学“沙变土”不仅防沙固沙,还带来经济效益
本报讯(记者李星婷实习生周馨怡)8月14日,重庆日报记者从重庆交通大学获悉,该校采用“力学治沙”的方式有了新成果,团队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种植的蔬菜,正式登陆重庆65个新世纪和重百超市门店。
“这些蔬菜、瓜果都是从1700多公里外的乌兰布和沙漠运来的,是重庆交通大学运用力学原理治沙后种出来的,欢迎大家品尝购买。”8月14日,在渝北区新世纪金渝大道店,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团队教师王敏和几位老师一起站在“沙漠有约”蔬菜展台前,热情地向顾客们推荐。
胖乎乎的白萝卜、甜美多汁的西瓜和番茄、圆滚滚的茄子……展台上摆放着大约10种果蔬。
“沙漠里怎么能种菜?”面对顾客的疑问,王敏拿起一块展示沙漠如何土壤化的展板解释说,“我们用力学原理,给沙子添加一种植物粘合剂,让沙子具有像土壤一样的属性就可以种植啦!”
“这些瓜果个头不小。”有顾客称赞。王敏笑着说,乌兰布和沙漠日照充足,每天达10余个小时,且昼夜温差大,所以果蔬根茎大、甜分足,“我们这些沙漠蔬菜都是零农残哦!”
一些顾客挑选了沙漠黄瓜、沙漠土豆等蔬菜放进菜篮里。记者注意到,这些沙漠蔬菜价格并不高,比如土豆2.98元一斤,白萝卜2.58元一斤,只比普通蔬菜略高一点,比同类的无公害蔬菜则便宜多了。
“我们重百集团7月底去交大在乌兰布和的基地进行了考察,然后和基地签订了供货协议。”新世纪金渝大道店相关负责人介绍,从8月9日开始,重庆交通大学种植的沙漠蔬菜在渝北、巴南、沙坪坝、南岸、璧山、合川等区县的65个新世纪和重百超市开售。
“团队在乌兰布和沙漠的基地有3000亩,其中2000亩种植高粱酿造沙漠高粱酒,另外1000亩种了西红柿、西瓜、萝卜、辣椒、土豆、茄子等10余种果蔬。”“力学治沙”创始人、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易志坚介绍,预计300多亩西红柿的产量可达200万斤以上,80亩西瓜可产50万斤以上,命名为“沙漠有约”的沙漠果蔬在京东线上也有售卖,目前已走进北京等地的社区。
“科技+产业,这是我们探索的治沙路径。”易志坚说,团队从2016年开始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进行试验,2017年便开始走产业化的路子,以探索如何在沙漠治理后进行可持续发展,“不仅防沙固沙,还能带来经济效益。”
https://www.cqrb.cn/html/cqrb/2019-08/15/009/content_239258.htm
科技日报:来看!沙漠里种出来的“科研成果”在超市开卖
科技日报记者雍黎
“来,尝一尝这是沙漠土壤化研究的成果。”“这个土豆上面还带着沙。”“这个哈密瓜好甜!”14日上午,在重庆某超市蔬菜区,来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科研团队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实验基地自产的果蔬进入里超市,向市民售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该团队进行荒漠化治理的产业化探索实践,所有的销售收入将会继续投入对荒漠化治理的研究推广。
记者了解到,今年是该团队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进行沙漠改造和持续种植试验的第四年,经过连续三年严格的第三方农残检测后,实验基地的蔬菜水果正式对外发售。
科研人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该技术通过加入研发的从植物中提取的粘合剂,实现沙子的“土壤化”,从而使其成为植物生长的良好载体。
与常规工程固沙、化学固沙和植物固沙等沙漠治理方法相比,该技术具有成本低廉、节水明显、环保安全、推广快的特点。土壤化成本在2000-5000元/亩,一次添加即长久有效,土壤特性逐年加强。
而且,灌溉量每亩仅400多吨/年,远远低于当地的节水灌溉定额每亩550吨/年,沙蒿、沙打旺、柠条等荒漠植物可实现不灌溉自然生长。生态修复后土壤有害物质检测指标完全合格。
2018年,项目已在内蒙、新疆、若尔盖、中东、厦门海岛等同时开展试验示范。内蒙试验基地今年进行了产业探索,种植面积近3000亩,其中2000亩种植高粱,1000亩种植了西红柿、西瓜、萝卜、辣椒、土豆、茄子等果蔬种植,目前各种作物已进入采摘期,并通过电商平台开始对外销售。
位于新疆和田县的试验基地作为牧草种植基地,种植牧草御谷狼尾草,目前总面积达1万亩。其余四川若尔盖退化草原修复试验基地、厦门海岛的海砂土壤化生态修复基地以及西藏拉萨生态修复基地等总计近1000亩。团队计划在前期试验基础上,再通过2-3年的扩大试验和产业探索,为项目的产业化推广打好坚实基础,形成技术推广的实施指南和标准,进行产业发展和复制推广。
上游新闻:奔波1700公里,沙漠蔬果上架四个博士卖菜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刘涛/文刘力/图
“来哟,大家来尝尝沙漠西瓜哟,又甜又沙的沙漠西瓜。”
“来哟,沙漠香瓜又尝尝,清香纯甜的香瓜。”
“又来哟,沙漠小番茄,香香甜甜酸酸的番茄。”
……
14日上午一大早,重庆四个博士到超市卖菜。
他们是王敏、秦宇、黄锋、唐羽,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的学生、“沙漠土壤化”科研团队的成员。
王敏围着围裙,吆喝。她漂亮、精干,声音不大,听起来脆甜脆甜的。她话音刚落,就围来二十多个人,西瓜、香瓜、小番茄,两大盘,很快所剩无几。
“西瓜好吃!”
“香瓜嘿香!”
“好久没吃到这么好吃的番茄了!”
……
大家边尝边赞叹。
“这味道像回到了小时候。”
沙漠是神秘的。是呀,重庆远离沙漠,那一望无际的沙太不可思议了,现在沙漠里居然还长出这些水果、蔬菜,更神秘了。
潘婆婆尝了后,一定要买一个西瓜。但今天王敏他们只带了三个西瓜,主要是给市民尝个鲜。昨晚,王敏从乌兰布和回重庆,“随身带了几个西瓜,再等几天,我们的沙漠西瓜将全面上市。”
王敏的身后摆满了沙漠茄子、沙漠土豆、沙漠黄瓜、沙漠白萝卜、沙漠二青条、沙漠番茄。
这些蔬菜全产自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奔波1700公里来到重庆。
茄子圆圆的,拳头大,皮薄得吹弹即破;土豆,全都小个,紫红的皮,一搓就脱;番茄和小番茄闻起来都是香的;黄瓜的刺很尖,感觉有点刺手;白萝卜其实是青白萝卜,上头半截青下半截白,“看起很普通,炖汤好吃得很。”王敏说。
在人们的印象中,沙漠应该是不毛之地,可怎么成了“蔬果之乡”?
是重庆的科学家征服了沙漠,改造了沙漠。
这背后有一段科学故事(够精彩的)。不得不提到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
他们像沙漠的魔术师,上演了绝妙的"沙漠土壤化"技术。该技术基于土壤流变状态和固体状态能够持续稳定转换的生态力学属性而提出,形成了“万向结合约束”理论,旨在通过加入研发的约束材料(从植物中提取的粘合剂),实现沙子的“土壤化”。土壤化后的沙子,具有自然土壤的力学特性以及自修复和自调节的生态力学属性,并具有较强的存储水分、养分、空气和滋生微生物的能力,是植物生长的良好载体。该技术已获得17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项国际专利。
2016年,这群重庆科学家来到乌兰布和沙漠进行沙漠改造和持续种植试验,千百年来桀骜不驯的乌兰布和很快被驯服。王敏、秦宇、黄锋、唐羽在这里持续干了三年。
2018年,教授博士们当起农民,种了高粱500亩、土豆100亩、西瓜40亩、番茄25亩;今年种植面积近3000亩,其中2000亩高粱(用于酿造沙漠高粱酒),1000亩西红柿、西瓜、萝卜、辣椒、土豆、茄子。
这些蔬菜水果在纯净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自然生长,接受沙漠阳光的热情拂照,经历白昼黑夜巨大温差的洗礼,口味浓郁、清香宜人——被称为“妈妈小时候的味道”。
价格贵吗?当天新世纪超市金渝大道店,平常茄子一斤4.98元,而沙漠茄子仅2.98元;平常土豆1.68元,沙漠土豆2.98元;平常黄瓜3.56元,沙漠黄瓜3.58元。超市相关负责人说:综合比较,它的价格不贵。
顾客越围越多,大家边买边问——
“真的全是沙漠产的呀?!”
“明天还有没有?”
“西瓜好久开始卖?”
“还有其他品种没有?”
……
王敏忙着回答一个又一个问题,秦宇、黄锋、唐羽忙着上菜——这箱很快完了,连忙又推出一箱……
据介绍,从本月13日起,这些果蔬在重庆65家超市店开售(另外,也可以网上购买)。教授博士们给果蔬取了个有点浪漫的名字:沙漠有约。
王敏说,大量西瓜、香瓜正在来重庆的路上,蔬菜也将一车接一车运抵重庆(最快26个小时到达)。
谁能想象,重庆新的菜园竟远在1700公里外的沙漠中。随着“沙漠土壤化”科技的不断推进,要是更为广阔的(甚至一望无际的)沙漠种植上水果蔬菜,我们那时哪里吃得完。
新华网:沙漠里种出果蔬科研人员山城推荐
经过三年多的尝试,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进行“沙漠土壤化”科研实验的重庆交通大学师生们,迎来了持续种植试验的“收获季”。8月14日,科研团队将收获的果蔬,带回重庆,摆上超市,以推销员的身份,向山城市民推荐这些来自沙漠的果蔬产品。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科研团队表示,这些果蔬的所有销售收入将继续投入到“沙变土”荒漠化治理的研究推广中。图为市民选购来自沙漠的果蔬。新华网李相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