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河海学院在南岸校区港航楼305会议室召开特色团队工作进展交流会。副校长兼河海学院院长杨胜发教授,发规处处长李文杰教授,河海学院党委书记叶四桥教授及学院党政各分管领导,河海学院各特色团队成员以及2024年新进教师代表等近50人参加了交流会。会议由国家内河航道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胡江教授主持。
会上,胡江简要介绍了学院聚焦生态航道、智能航道、枢纽通航、水工结构、地质减灾、城市内涝、交通环保等方向成立的特色团队背景,并指出本次交流会旨在强化学院有组织科研,激励新进教师主动融入特色团队,跨学科跨专业协同攻关,以交叉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向纵深发展,全力保障学院各项科研任务有序推进。
学院6个特色团队围绕团队概况、研究背景、总体目标、工作进展、存在问题及未来计划等方面依次作了详细汇报。“航道治理与河流生态保护”特色团队骨干张鹏副教授分享了团队围绕长江黄金航道、西江黄金航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开展的系列科学研究。“枢纽通航”特色团队负责人陈明教授分享了船闸输水系统湍流结构、输水阀门流激振动、新型零耗水船闸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成果。“水工结构”特色团队骨干汪魁副教授分享了团队聚焦水工隧洞衬砌混凝土材料性能分析、多尺度模拟方法及自愈合修复技术、病险土石堤坝隐患智能识别与处治技术等研究方向取得的进展情况。“地质减灾”特色团队负责人王林峰教授介绍了团队围绕三峡库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开展的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岩质边坡破坏机理与防治技术、逐级时空泥石流动态演化与防治技术等方面研究进展。“山地城市雨洪生态管控与内涝预警”特色团队骨干刘臻副教授分享了团队聚焦“源削减”“流调控”“汇生态”提出高时效高精度短时降雨预报技术、山地地形地貌高效高精度雨洪及污染物输移模拟技术、智能化水动力预警及污染物识别技术。“固体废物污染过程与资源再生”特色团队负责人樊建新教授分享了团队聚焦城市环境中交通源新污染物开展微塑料形成过程及源解析、微塑料迁移和生态效应、废弃塑料等固废再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学院各特色团队成员及2024年新进教师代表就目前在个人规划、教学任务、科学研究、团队建设、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惑一一作了交流发言。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感谢学院的精心组织与关心关爱,切实感受到河海大家庭的温暖与学院特色团队的凝聚力,下一步将结合自身实际,主动融入团队,勇于挑战,攻坚克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学院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学院各分管领导对老师们提出的疑惑一一作了详细解答。钟亮表示学院将以重庆市教育领域重大设备更新为契机,积极做好申报工作,为学院特色团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保障。汪承志建议年轻教师构建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打破传统界限,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课堂,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梁越建议年轻教师用好研究生资源,塑造“双向奔赴”的师生关系,同时正确处理教学科研与其他事务之间的关系,基于自身优势学科,依托学院现有资源,拓展契合的研究方向。
胡江对各特色团队为全国标杆学院党建、学科发展、研究型学院建设等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建议各团队进一步明确特色方向和研究任务,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交流,鼓励新进教师假期积极思考,科学规划,凝练学术研究方向,主动融入学院特色团队,持续强化基础研究,逐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助推特色团队建设。
叶四桥充分肯定了学院各特色团队取得的优异成绩,建议各特色团队主动吸纳新进教师,扩大团队规模,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同时表示学院党委将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带动教师积极谋划,深耕重点研究领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赋能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李文杰建议各特色团队负责人做好团队规划,以水利工程一流学科为抓手,进一步凝练特色团队研究方向,同时充分发挥“老带新”“传帮带”作用,多多引导年轻教师,激发教师内驱力,打造高素质团队。
杨胜发副校长对各特色团队达成的预期目标给予了高度认可,要求各特色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带动年轻教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学术前沿,利用假期提前梳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背景,凝练关键科学问题,积极撰写高质量论文,产出高水平成果,夯实理论研究基础,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水平,着力建设“人人成长、人人出彩”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