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袁飞云,我校桥梁与结构工程专业1990级校友。袁飞云投身涉藏地区高速公路建设13年,他所带领的建设团队结束了甘孜藏族自治州涉藏地区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2022年,“9·5”泸定地震发生后,作为在建泸石高速公路项目负责人,袁飞云主动请缨前往一线救援,指挥抢通了泸定县城至震中磨西镇的生命通道,为后续救援队伍争取更多时间。在他的统筹指挥下,蜀道集团所负责的21条国省干线及县乡道路约140公里被抢通,成功帮助泸石高速公路沿线近千名群众及工友脱困。近日,袁飞云入选2022年感动交通年度人物候选人,中国交通报以《袁飞云:把担当刻在巴蜀大地上》为题,对袁飞云进行了报道。
袁飞云:把担当刻在巴蜀大地上
在袁飞云看来,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地震来临时,他想的是,“尽快抢通道路,为营救生命争取黄金72小时”。
当病魔侵扰时,他想的是,“还有那么多条路没有修完,还有那么多工程难题没有攻克”。
当新人入职时,他想的是,“得抓紧时间,尽快把他们培养成材”。
给时间以生命。
2022年,“9·5”泸定地震发生后,袁飞云领导指挥抗震救灾,成功营救泸石高速公路沿线近千名群众及工友。
从业29年来,他带领团队在川藏梯度带的高速公路建设及营运过程中勇往直前,结束了甘孜藏族自治州涉藏地区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如今,他所在的四川雅康、泸石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员工平均年龄不到35岁,为蜀道集团乃至四川交通培养储备了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年轻人才。
时间证明,他把担当刻在了巴蜀大地上。
给生命以希望
“每个生命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我们交通人修路架桥就是想让大家过得更好,所以我有责任让每个人都安全回家。”“9·5”泸定地震发生后,袁飞云指挥抢通蜀道集团负责的21条国省干线公路以及140公里县乡公路,帮助泸石高速公路沿线近千人脱困。
“9·5”泸定地震抢险救灾现场。
时针回拨,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
“先是听到‘砰’的一声,以为是隧道在爆破,跑出来后看到大片大片的山体滑塌下来,冒出一阵阵烟尘,滚落飞溅的石头将217省道拦截成几段,路基、汽车伴随着山体的坠落一同倾泻而下,在大渡河激起一朵朵巨大的水花。”泸石高速公路项目TJ6标安全环保科副科长杨继志至今心有余悸。
与杨继志一样,项目上很多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地震,何况彼时身处震中。
“我从项目驻地的办公楼上跑下来时,看到人群慌乱地散落在空旷的场地上。”经历过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袁飞云当即让人群靠拢过来,以他为中心形成一个“同心圆”。
“有了‘主心骨’‘定海针’,大家提着的心慢慢放了下来。”让四川雅康、泸石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环保部部长彭志忠印象深刻的是,每逢大事有静气的袁飞云在山崩地裂前,依旧沉着冷静,“他第一时间确认项目驻地每个人都安全后,立刻开始安排抗震救灾。”
作为项目一线负责人,袁飞云主动请缨,担任蜀道集团抗震救灾现场应急指挥部的指挥长,“我们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紧急派出踏勘小组,第一时间深入一线了解受灾情况。”
当时,凭借断断续续的卫星电话记录、短信记录以及踏勘队从震区带回的信息,基本情况已被摸清:震中磨西只能通过434省道挺进,而217省道泸定至石棉段多处因滑坡、塌方导致道路中断,泸石高速公路TJ6、TJ7、TJ8标共计462人被困工点,沿线周边多个村落、项目成为“孤岛”。
生命为号,灾情为令。“我们要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袁飞云向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现场指挥部汇报抢通救援方案后,及时将往震中推进的康定、泸定、石棉划为三个片区。
石棉片区从石棉县城兵分两路沿大渡河两岸逆流而上,1天时间便抢通公路10余公里;康定片区从地震当天下午就直奔磨西,沿着榆磨路、磨海路等开展抢通工作;泸定片区在抢通318国道的同时,仅用21小时便抢通217省道金光村的塌方体,并在第二天晚上,顺利抢通泸定县城至震中磨西段,抢险救援车辆得以迅速奔赴震中磨西镇;同时,泸定片区、石棉片区积极协调冲锋舟、皮筏艇,迅速转运被困工人,并配合转运受困群众,9月7日8时30分,伴随着最后一艘冲锋舟成功上岸,泸石高速公路沿线近千名受困工友和群众成功脱困,得到妥善安置。
地震发生以来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的袁飞云,在看到前线拍摄的“我们平安了”的视频后,长舒一口气,“晚上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震后,泸石高速公路全线各项目迅速复工,灾区也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英雄的事迹不会被忘记。甘孜州、雅安市分别发来感谢信,感谢袁飞云及其负责的四川雅康、泸石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在危难时刻给予的重要帮助,袁飞云带领的“泸石青年突击队”被四川省精神文明办公室评为“‘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灾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9·5”泸定地震发生后,袁飞云奔走于滑塌石堆间,开展抢通。
为什么项目能够如此快速地开展应急避险以及复工复产?
四川雅康、泸石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部长胡媛将其归功于袁飞云的先见之明:“项目从选址开始,他就带领团队亲自踏勘,充分考虑地震、库岸再造等的因素,提出并研究路线方案14个,是正常高速公路选线方案的2至3倍,最终形成相对最优的初设路线方案,进一步降低全寿命周期地质安全风险。特别是经过详细调研后,将原来联合村隧道出口大渡河右岸的线路(217省道一侧),全部往左岸移了,这次地震证明了当初选线的正确性。”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作为业主单位负责人,袁飞云从项目开工以来就高度重视临灾应急避险工作,每年都要在全线各标段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就在地震前,我们TJ6标刚组织了抗震救灾工作的应急演练,工人们才能在地震来临时,选择正确的逃生方向。”杨继志说。
给梦想以奋斗
“人可以普通,但不可以平庸。”出生于1972年的袁飞云,认为自己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对梦想的追逐有某种相似的执着,“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与奋斗。”
受家里大哥的影响,高考填志愿时,他的梦想变得更加具象——交通。从此,他找到了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跟他共过事的人都知道,他喜欢干这行,几乎永远在一线。”用四川藏区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原监事会主席冯学钢的话说,“要变成泥鳅,就必须要钻土。要管理好工程,就不能在办公室指手画脚,要经常下工地。”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2020年,泸石高速公路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作为项目业主方,袁飞云将项目驻地设置在离杵坭隧道口只有50米的地方,这也是四川省为数不多将驻地设在农村的项目公司,“工地上的施工声音,就像交响乐一样,每天听着心里才踏实。”
的确,跟石头和泥土相处的时间久了,自然能摸清它们的秉性,知道该如何跟它们打交道。
大渡河畔,泸石高速公路顺着河道两岸绿色“生长”。混凝土拌和工序如何优化、生产生活污水如何循环处理、扬尘污染如何防治?袁飞云团队将高速公路当做工艺品精雕细琢,反复游走于每个细节,力求绿色生态之美,统筹规划项目全寿命周期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积极推行全流程、全工序、全循环的“三全”工作法,首次提出并打造“三零”工程(洞口“零开挖”、污染“零排放”、沟通“零距离”),实现项目建设环境“零”影响。
到过川西高原的人都知道,这里梯度带地势起伏大,山川平行相间,形成高山峡谷地貌,大小山洪、滑坡、岩爆、瓦斯气囊、泥石流是这里的“常客”。在这里修公路,被业内称为挑战雄鹰飞不过的“工程建设的珠穆朗玛峰”。
“山就在那里,交通人干的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活儿。”在袁飞云看来,巴山蜀水庇护、浇灌着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要兴一方水土。”
于是,在三大断裂带交会交错的四川涉藏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他一待就是13年。
其间,他参加雅康、汶马、绵九、汶九等涉藏地区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和投资建设管理,参与研究的《四川藏区复杂环境高速公路隧道建设与运营安全风险防控关键技术》,围绕隧道施工风险防控技术、隧道群结构安全监测技术、环境敏感区隧道防排水技术以及长大隧道与隧道群行车安全保障与节能控制技术等方面展开,形成四川涉藏地区复杂环境高速公路隧道建设与运营安全风险防控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直接解决了雅康、汶马高速公路隧道建设与营运中的安全风险防控难题,为我国西部山区及涉藏地区的多条铁路、公路的建设与运营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参考;《川西高原梯度带高速公路滑坡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首次提出川西高原梯度带的定义和区划,揭示了川西高原梯度带内外动力联合作用下斜坡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与滑坡机理,解决了前人难以量化双排桩推力大小分配和滑坡动态稳定性评价的难题,攻克了川西高原梯度带高速公路滑坡灾害机理、推力计算、抗震设计和监测预警等重大科技难题,研究成果为青藏高原周缘梯度带地质灾害防控技术水平升级提供了创新和应用示范。
“川藏第一桥”雅康高速公路泸定大渡河兴康特大桥。
视公路为一生的伙伴,与己共四季,知冷暖。所以,即使晚上10点接受完采访,袁飞云也要连夜从成都赶回泸定的项目驻地,“走自己修的路,安全!”
给精神以传承
工作压力大的时候,袁飞云会到离泸石高速公路项目不远的泸定县二郎山川藏公路纪念馆看看,“里面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筑路故事,每次都让我深受触动,跟青藏、川藏公路建设相比起来,我们现在遇到的这点困难算什么。”
身处“两路”精神的发祥地,身体里自然流淌着“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血脉。而将血脉传承并被袁飞云视为导师的,便是参与过川藏公路养护的四川老交通人张传贤。
“数据准不准,要亲自拿尺子去量一量。”时至今日,袁飞云依旧清晰地记得隆纳高速公路工地上张老的教诲,“从张老身上学到了谦和做人、严谨做事。”
“现在我也有责任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袁飞云在公司倡导“双导师”制,对于每年入职的新人,由所在业务部门负责人做技术导师,公司管理层做管理导师,“希望通过这种模式,去寻找每个人的各种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但都要去尝试。”
今年27岁的唐邦校便是“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受益者。如今的他年少老成,谈起工程管理,思维缜密,逻辑严谨。
其实,刚被分到泸石高速公路项目时,从繁华都市到深山茂林,路越走越窄,等到村里的项目驻地时,唐邦校的心里凉了一半,“工地这条件,自己能待多久?”
“不要浮于表面,潜下去学到东西,路才能越走越宽。”作为唐邦校的管理导师,袁飞云深知说教最无力,身体力行才能让年轻人明了追求工程管理细节的方法与意义。他每天要在路上跑几趟,回到办公室再把相关流程梳理一遍,让记忆安放得妥帖。
那些直面现实的清醒,默默积蓄力量,找回方向的坚定,让唐邦校往后每一天,就像获得新生。
在项目工作期间,唐邦校每天中午、下午都准时跑到隧道口观察和记录,花了一个月时间把隧道施工流程搞懂了。在袁飞云的教导下,他学会了如何做好项目管理流程、当好服务型业主,学会了“工作一定要做细做实,心里装本‘明白账’,不能有半点疏漏”。
“工程管理经验的积累不是在书本上,而是在工地上。只有在施工一线才能真正了解管理上的痛点、难点,袁董让我们到工地上去,这样才能不死板不教条,不眼高手低。”于是,烈日暴晒、风吹雨打成为了唐邦校工作中的家常便饭,可正是这份努力让他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快速提升,迅速从“新手”变成“行家里手”。
师徒结对育桃李,惟愿枝间子初成。袁飞云通过“双导师”制的“传帮带”,让来到泸石高速公路项目的年轻人视野更开阔,问题意识更清晰,研究思路也更明朗,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工作的信心和动力,为项目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
泸石高速公路打造绿色生态之路。
“和年轻人在一起能找到年轻的状态。”袁飞云说,虽说是师徒关系,但更多的像是朋友。“师父指导徒弟专业知识,徒弟也能举一反三,让师父思考自己从事多年的工作是否有另外一层含义。”
在袁飞云看来,“双导师”制并不局限于师父单方面输出知识和技能,而是师徒双方都获益的互动交换的过程,是个共同成长的过程。
如今,四川雅康、泸石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员工平均年龄不到35岁,个个都在自己负责的领域独当一面。年轻的血液激情澎湃,滋养大渡河畔的高速公路拔节生长。
“公路‘生长’了,人也得到了成长,这都需要时间。”在袁飞云看来,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在他的时间轴里,曾经的山崩地裂、满目疮痍,曾经的艰难、疑惑、忍耐,都在鬓角的白发之间呼啸而过,留在心中的仍是壮心不已。远远望去,在他的脚下,看到的不只是一条路,是自己人生的跑道,是延伸与传颂巴蜀大地历史的脉络。
中国交通报:https://mp.weixin.qq.com/s/UythI1eswDy-K1EVotfE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