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力学系系主任,美国休斯敦大学访问学者,西南地区基础力学与工程应用协会理事,重庆力学学会理事,教育部学位评审专家。她兢兢业业、爱岗敬业、谦虚好学、教书育人、乐于奉献,曾荣获“全国徐芝纶优秀教师奖”、“第三届全国结构力学与弹性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等奖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佳艳老师吧!
以生为本,在细节中强调德育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乐乎!在郑老师看来,教书育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在学生眼里得到了认可,也发挥出了自身价值,“这就是教书的快乐吧!”她认为教书不仅仅是向学生们传授知识,也是引导学生们养成良好品德的过程。同时看着所培养的学生慢慢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出力时,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也更加加深了对老师这个职业的热爱。
作为老师,她做到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小到要节约厕所里免费提供的纸巾、人走断电等生活习惯,大到知行合一的人生之道。在日常教学中,从每次课前亲切的问候,再到课堂上的细致用心,一个人影响着一群人。郑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培养良好品德、树立正确学习生活习惯的“星星之火”传承下去,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就逐步成为了燎原之势,成为了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明亮路灯。
与时俱进,在创新结合中发展
郑老师曾在教学分享会上和同事们一起分享了她的三个观点:第一,主动求变,深度学习,提升专业素养;第二,拥抱改革,以生为本,开展智慧教学改革创新;第三,立足创新,以赛促教,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时代在向前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是郑老师不断前进的动力。在当今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线教师,“主动求变,与时俱进,积极进行课堂教学革命是我永恒的追求。”在如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郑老师不仅会让同学们利用线上的开放资源和线下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自己也会在网络上去学习最前沿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其利用在教学中,尽自己所能把更多知识传授给学生们。
在教学上,郑老师每周的课表没有一节空余,即使再累,她的每一堂课都是干货满满。在教学之余,郑老师还会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的时间去参加教学研讨和学术探讨,去往一流的高校,如清华、北大、同济、上海大学等取经,提升自己的讲授能力和对新知识的驾驭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持续给自己“充电”。
引导学生们独立思考,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是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重要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升。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郑老师还会根据专业的不同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授课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郑老师还会将创新思想、创新意识融入进自己的课堂。结合当下的热点案例以及网红词语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是郑老师独特的一套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郑老师将2020年5月虎门大桥的卡门涡街现象,引入到网络教学中。“学生知道我们的课程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是纸上谈兵,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提高”。“秋天的第一次结构位移计算”,“可甜可咸可无味(可正可负可为零)”等词语的改编,更是同学们打瞌睡时候的“清醒良药”,这些例子不仅方便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让力学课变得更加有趣和贴近生活。
甘当路石,在传承中砥砺前行
郑老师参与建设了世界海拔最高公路、特长隧道西藏米拉山隧道。“重庆交通大学的前身是西南交通专科学校,在1950年,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为修建康藏公路,建设大西南,由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西南军政委创办的学校。当时我在参与这个项目时,还是很有历史使命感,想以此来继承先辈的精神。”
在建设特长隧道西藏米拉山隧道这一过程中,与平原地区差异巨大的气候是郑老师和团队遇到的最大难题。“隧道的建设和它的运营过程常常是处于低温、低压和缺氧的环境当中。恶劣的环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技术难题。比如,环境对于隧道洞口段处的路面影响,通常来讲洞口外阳光的照射要强烈一些,再加上可能存在一些积雪或者雪崩的危害,造成洞内外的路面状况不一致。另外,高原地区可能存在的缺氧、洞外的气压低等特征,会造成高原隧道洞外空气的分布和它的流动特征与平原不相同。这些高原地区独有的特性,它会影响我们隧道建设以及运营的安全。”
郑老师和她所在的课题组就高海拔地区人行通道设置间距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不同海拔高度的人行通道间距的设置方法,为隧道的建设提供了主要的技术支持。深入实际状况、分析当地特殊环境、努力克服难题,这是郑老师的匠心也是我们学校铺路石精神的最好体现。
忠诚向党,在实践中团结突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服从组织的安排,紧跟党的步伐,积极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中去。作为一名教师,我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振兴略尽绵薄之力。”这是郑老师入党的宣言,也是她一直坚持下来的信念。
在疫情期间,国家提倡“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我们学校也积极响应这个号召,各个学院的老师都投入了网络课程的建设中。郑老师所在的力学系做网络课程的教师比较少,经验相对来说较为不足,而郑老师正好有相关的经验,在二月初,郑老师就把自己建设网络课程的经验与同事们分享,并且给老师们提供技术支持,为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能为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提供服务,我是感到很快乐的,也是觉得很有价值的。”帮助他人收获到快乐和满足,郑老师也在学生、同事、领导和学校的帮助中得到了自身能力的提升。良好的氛围,团结一致的环境,也是郑老师不断取得突破的重要支持。
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唯有全力以赴,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令郑老师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参加国际工程力学竞赛。对于郑老师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比赛采用全英文竞赛的方式,又正值寒冬之际,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加上同学们面临着期末考试的压力,临时选拔组队,参与培训。当所有的难题都接踵而至时,作为指导教师的她临危不乱,冷静地带领同学们解决一个又一个所面临的困难,并积极鼓舞同学们的士气,一次又一次突破原有的水平。全力以赴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给学生给自己交出一份最好的答卷。
对同学们说的话:
第一,作为学生应该以学为主、严于自律,珍惜大学或研究生的时光,将各科的基础课程学扎实。
第二,希望同学们拓展视野,多听学术报告,尤其是知名学者、学科融合交叉的学术报告,开拓我们的学术视野。同时了解各种新工具、新方法、新软件,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最后,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希望各位同学要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增强体魄和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结语:
郑老师始终坚持创新,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搞好教学科研工作,提升自身素质。在生活上亲切自然,得体大方;在工作中互助友爱,积极创新。“可严可亲可爱可敬”,这样的郑老师你pick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