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大

当前位置:新闻首页>>人文交大

字体:【小】【中】【大】打印:

1985级校友田文国向学校捐赠首期校报

日期:2020年09月16日 11:31作者:宣传部 档案馆来源:宣传部 档案馆点击率:

9月12日,档案馆收到了一份非常珍贵的史料,1985级公路工程管理专业校友田文国将珍藏了34年的一张报纸——1986年6月1日出版的首期《重庆交通学院报》捐赠给了学校。

《重庆交通学院报》创刊于1986年,1999年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获全国统一刊号,列入高校校报系列刊物公开出版;2006年6月,《重庆交通学院报》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报》,至今已经出版570多期。自创刊以来,在学校历届党委的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以坚实的脚步走过了34个风雨春秋,真实地记录着学校的发展足迹,见证着学校的建设成就。

《重庆交通学院报》是田文国校友人生中所写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的地方。田文国校友毕业后在交通行业工作,一直笔耕不辍,长期关注学校的发展。他撰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我珍藏的首期〈重庆交通学院〉报》,回忆了当年在院报上刊登了文章、收获了稿费的激动与欣喜,利用业余时间在院广播站担任编辑、记者的经历,不辞辛劳传授知识的老师们,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后修筑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的经历等。

文章原文如下:

我珍藏的首期《重庆交通学院》报


路管85级 田文国


毕业30多年了,一张泛黄的1986年6月1日出版的首期《重庆交通学院》报,一直与我的重庆交通学院《毕业证书》一道珍藏在家里的保险柜中。

30多年来,每每翻开这张报纸,不由地心潮起伏。是她,给了我人生美好的起步;是她,给了我事业前进的方向;是她,给了我工作百折不回的信心……

1986年6月的一天,当时在交院管理系路管85级读书的我,突然被院报负责人蒋忠全老师叫上,他手上拿着一份报纸,还有几块钱,笑容满面地对我说:“这是刊登你作品的院报和稿费”,我接过这张还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报纸,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那种激动和高兴的心情就甭提了。

《重庆交通学院》报当时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改革等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在校期间,我利用业余时间担任过院广播站编辑、记者,那时没有互联网,学院的宣传媒体就是《院报》和广播。每期的《院报》一出来,师生们争相传阅。一对高音喇叭安装在山上红楼旁的水塔上,每天清晨准时响起广播体操音乐;傍晚,又准时播出自采、自编、自播的《交院之声》。广播成了师生们每天掌握信息,了解院情不可缺少的工具。如果哪天停电无法播出,师生们似乎当天欠了什么。那几年,学院的教学、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南岸这一带经常停电,除了七公里这栋教学大楼和新修的几栋学生宿舍外,其他设施一片空白。从宿舍到教室、到食堂下雨天都是泥泞路。可是师生们的工作学习干劲非常足,精神状态十分好。我清楚的记得:时任党委书记方镛、院长张治澄、宣传部丁祥龙部长等领导对院报和广播站的工作非常重视。那几年,《院报》和广播站刊载或播出的作品,很多被中央省市媒体转载。邓家钦老师采写的反映交院教学改革的文章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等多家报纸刊登。我当时写的通讯《万里天山行》、《迟到的大学生》在《院报》刊登和“交院之声”播出后,先后被“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交通报》等媒体播出和刊登。《万里天山行》还获当年“四川省高校好新闻”评比二等奖。“富有特色的交院之声”还被《中国交通报》宣传报道。

《重庆交通学院》报为我的事业注入了活力。首期《院报》刊登我的散文《路之情》是当时学院举办“争当八十年代优秀大学生主题征文”竞赛获奖作品,被蒋老师选中。文章最后一句“一条向往的路,深情地路,朝霞迎着你飞奔,青春推着你向前”是蒋老师帮我修改的,我至今记忆犹新。这辈子我是按蒋老师这话去践行的,同时也应验了蒋老师的这句话。我们在校时学的路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与路打交道的职业。在校时,老师们不辞劳苦,辛勤给我传授知识的身影历历在目:管理系曹士林书记、邹天一主任、专科部席泮池书记、代震明主任、班主任刘浪、李金元老师,还有我的任课老师:杨隆淑、邓德谦、辛帮容、刘莲芬、王宗正、罗亨锡、汪思伟、张春晓、李直端、李俊雄、马维平、李颖平、张维环、邓莲娇、向世平、徐关宏、倪宗廉、黄大安、郭小宏、青广德、严斌……(还有很多,有的实在记不住了),是他们给我传授了知识的芬芳、是他们给了我立志成才的梦想。

这30多年里,赶上了国家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黄金时期,所学的专业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发展,参与修筑了各种各样的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在我心里深处,一直秉承着交通职业生涯的启蒙与坚守。这几十年来,每天在这条路上奔波,学是路的专业、做与路有关的事 、写与路有关的字,双脚天天踏在这条路上,感觉很踏实。路与自己太分不开了,自己也对脚下的路太有感情了。正因为有了这种朴实的情怀,我一步一个脚印坚实的走了下来。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机关办公室当过秘书,干过主任,也下农村搞过工作队,又到基层任过局长,在执法岗位任过路政支队长,在国家一级路桥施工企业任过法人代表,前些年调任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担任行政领导。由于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自己各方面有所进步。2001年获得“湖南省首批十佳高级政工师”殊荣,同年,获湖南省劳动模范待遇。现为教授级高级政工师和高级工程师双职称。

《重庆交通学院》报是我人生中写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的地方。首期《院报》刊登了我的三篇文章:二版短讯头条、三版《从一场值得称赞的“起哄”所想到的……》、副刊版散文《路之情》。正因为有这方面的爱好,1986年暑假,我有幸被推选为“重庆交通学院赴天山考察团”的一名成员,由时任院团委书记,后校党委书记刘伦老师带队,登上巍巍天山,考察了武警交通部队修筑的跨越天山的独(独山子)库(库车)公路。考察回校后,学院还组织了两场由我主讲的报告会,向86级入校新生汇报赴天山考察情况。写的考察报告和通讯散文不仅被《院报》、《中国交通报》、《中国西部开发报》等刊登,还在“重庆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去年8月,我利用公休假赴新疆重走了一次天山独库公路,所写的文章和拍摄的照片与33年前的老照片对比,在《中国交通报》、重庆交通大学网站及微信公众号等很多媒体发表,在交大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有老师给我微信说:“你的《重走天山路》在交大的大小微信群疯传”。

这些年来,结合工作,自己的一些文字作品和摄影作品时常见诸报端,无论是反映山区养路工的通讯《情系雪峰路》、《生命的路标》,还是《人民日报》刊登的现场短新闻《为了壮乡飞彩虹》;无论是获“中国公路年度好新闻二等奖”的《一起惊动总理的超限运输大案》,还是获“新时期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的政研论文《注重运用因特网,实施职工思想工作》;无论是“内参”《公路超限运输亟待治理》,还是还是散文《沅江遍架致富桥》;无论是今年获中国新闻社和国家铁路局举办的“温暖春运”摄影大赛一等奖《通往春天的列车》,还是最近湖南省“决胜脱贫攻坚摄影大赛”金奖作品《多维交通,助力扶贫》……都离不开一个字:“路”。“路”是所有文章或照片的主题,也是所有作品的核心。看看身后留下的这段轨迹,如同一条条五线谱,自己天天在上面弹奏着。当一个个音符变成一段段文字的时候,再多的辛酸和苦楚、再多的烦恼和忧愁便会消失殆尽,往往还会觉得不亦乐乎。

今天再一次翻开这张34年前的《重庆交通学院》报,心情格外的激动和自豪。拿着它,仿佛还能闻到当年的油墨飘香。毕业后,母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庆交通学院也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校区也扩大了,由过去南岸七公里、大坪扩展到了双福校区。我总是时常在各种媒体中关注着母校的点点滴滴。虽然后来再也没有见过母校的《校报》了(不知还在办否),但重庆交通大学官网首页始终在我电脑的收藏夹中,母校的微信公众号也一直关注着,每有更新必要翻越,“交大印象”、“交大信息”、“交大服务”经常在指间点击。今天,我接到校档案馆夏雨老师的微信,问我愿不愿意把这份首期《院报》原件捐赠给母校。我当即答应:“可以,明天交顺丰快递”。但愿我的母校——重庆交通大学秉承“明德行远,交通天下”的校训宗旨越办越好,为祖国、为全人类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杰出人才。同时,也祝愿学校的领导、各位教职员工、在校和已经毕业的校友们,以及我尊敬的刘伦书记、蒋忠全老师、邓家钦老师,曾经给我任课、给我教导的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顺意!

2020年9月7日于湖南怀化

田文国,重庆交通大学(原重庆交通学院)路管85级公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现为湖南省怀化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调研员。

分享:

编辑:徐洁

审核人:白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