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大

当前位置:新闻首页>>人文交大

字体:【小】【中】【大】打印:

【金秋系列】人文学院拍摄“一带一路”丝路文化纪录片献礼68周年建校日

日期:2019年11月06日 16:45作者:人文学院 伍巧 吴佳美 刘婕 孙思谋来源:人文学院点击率:

近日,由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拍摄的“一带一路”丝路文化纪录片面向全校师生进行展播。该纪录片拍摄记录“丝绸之路”沿线的独特地域文化,彰显了“明德行远,交通天下”的校训精神,并以此献礼学校68周年建校日。

理念创新:学科交叉,“传播+交通”深度融合

为“以小见大”反映“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实施情况,推动“传播+交通”学科专业的融合,人文学院以赴甘肃开展专业实训、拍摄文化纪录片为契机,探究甘肃张掖厚重的历史文化,9位师生分为两支小团队,共采访、搜集素材1000余GB,囊括了延时摄影、航拍等大量素材,最终剪辑制作了《丝路交通文化行——金张掖》和《我们在张掖》纪录片。

《丝路交通文化行——金张掖》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张掖的城市交通、文化交流与经济活动,以历史与时代的视角切入,采访记录了张掖市城市交通的演变、深入挖掘张掖特色地域文化;《我们在张掖》则是以小分队工作纪实为主要内容的日记,记录了师生团队实训期间发生的许多细微而特别的故事。

实训期间,摄制小分队深入甘州区王其闸村、肃南县裕固族自治县、平山湖蒙古自治乡等地,先后进行了裕固族服饰、甘州小调传承人与“最后的供销社”专题片采访及摄制,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裕固族服饰从历史到制作工序、保护传承有了全面的认识,还了解到供销社的历史变迁,加深了对供销社几代工作人员恪守“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理解。前往张掖市博物馆、大佛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张掖丹霞地质公园、民族风情综合休闲旅游小镇等特色景区取景采访,切身感受大西北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交通建设成就与人文地理风貌。

小分队对甘州区交通运输局李伟副局长进行了专访,跟随李局长的脚步赴张掖-七彩丹霞国家级景区美丽公路、双塔丝绸之路文化村等景区采风,深入了解张掖在丝绸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师生一行还采访了甘州区广播电视台白文军台长,了解张掖市广播电视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的作用;走访了张掖特殊学校,挖掘了特教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的感人故事;对高金城烈士纪念馆进行采访,了解了民主爱国人士高金城烈士在张掖营救红西路军流落失散的将士,最终被秘密杀害的英勇事迹。

形式创新:合作交流,三所高校联合专业实训

本次实训活动与上海政法学院、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展开,既是一次理念创新,也是一次实践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

上海政法学院纪录片学院是我国第一所专门从事电视纪录片本科教育的学院,香港浸会大学是亚洲学生首选的“全球十大新闻学院”。三所高校在实训过程中通过交叉分组打破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侧重的约束,在实训中注重发挥各自优势,在平等交流、适时争论、相互借鉴中推进任务完成、受到专业训练。小分队在陇期间,每天早晚点名,晚上召开师生讨论会,进行当天小结和安排次日工作,师生之间保持密切联系与交流,很多问题及时得以现场解决。

特别是现场拍摄,既是思路的清理,也是专业的争鸣,机位怎么摆放、解说词怎么恰当、解说人员怎么走位、航拍镜头怎么到位,这些问题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商议确定,以确保拍摄进度与实效。这些过程,让学生在团队互助协作、专业实践操作等能力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张掖给师生团队的摄制带来巨大的挑战。初到甘肃,北方干燥的气候让大家十分不适,一位老师从来到张掖开始每天流鼻血。拍摄正直夏季,昼夜温差大,有些素材的采集需要在凌晨进行,拍摄小组就只有在短袖外面套上最厚的衣服。而到正午,紫外线又极其强烈,再混着干燥还夹着细小颗粒的风沙,必须面对阳光的炙烤和风沙的侵蚀,每吸一口气都艰难。由于吃饭以面食为主,连续几顿让部分师生肠胃吃出了问题。面对这些困难,大家没有喊累叫苦,没有提前退却,而是坚持完成了任务。用他们的话说,很珍惜这样的实训机会;更希望用自己拍摄制作的作品,来献礼学校的生日。

据悉,本次实训从策划设计、明确合作、组建团队、实训拍摄、后期剪辑到正式发布,共历时6个多月;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专业的9名师生,在15天的拍摄时间里,长途跋涉、团结拼搏,从甘肃省张掖甘州区到肃南县裕固族自治县,再到平山湖蒙古自治乡,奔赴辗转多地,高强度工作,实训收获巨大。后续,人文学院还将按照惯例继续组织开展类似实训实践活动,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分享:

编辑:徐洁

审核人:陆志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