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重庆亲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重庆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硕导,重庆市第四届、第五届人大代表、渝北区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曾获得“2017十大重庆经济年度创新人物”称号。从桥梁设计师到市政设计师,再到企业高管,邓华几十年如一日为重庆建设奉献着自己的激情与青春。
回忆求学岁月,心怀建设梦想
邓华是偶然之下才进入了交通学院。 著名作家徐迟在1977年发表了报道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报告文学《地质之光》,这篇那个年代地矿行业干部职工耳熟能详的文章也深刻影响了邓华的人生抉择——他报考的第一志愿正是地质学,“当年怀着要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想法,其实最想要去学地质,不过当时正在修长江大桥,而我高中的时候就参加了长江大桥‘人民大桥人民建,我为大桥做贡献’的义务劳动,觉得去修桥来造福社会也是不错的,所以就又选择了桥梁这个专业。”
当时学校的硬件设施很简陋,我们的学习生活环境都比较艰苦,不过那个年代国家正是百废待兴,急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所以我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老师们也是充满了激情地教授知识。“记忆中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师,像我毕业的指导老师顾安邦,他很耐心也很严格;还有教数学的刘连芳老师,我常给她写黑板;还有我们的辅导员李威武,也是位很认真负责的老师。”邓华进校后就当了团支部书记,课余时间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大家一起跑跑步打打球,大三大四时还组织了一些集体舞会,大家学习一下交际舞,算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放松方式。
工作经历丰富曲折,不断学习成就自我
毕业以后邓华被分配到了位于武汉的交通部第二设计院,“印象最深的是在北京门头沟区军响公社吕家村给一条从北京城区修出来的旅游公路选线,当时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没有现代的计算机辅助,所有操作都靠人工,就是一份很‘接地气’的工作,和我大学的专业关系不大,与我当初修跨江大桥的设想相比也有很大的落差,所以当时我有过一段时间的迷茫和沮丧。不过一年以后我又回到了桥涵组,从最小的涵洞开始设计,然后又逐步去设计桥梁。”就这样工作了两年后,邓华重新回到了重庆,进入重庆市政设计院工作。“当时正好赶上了修沙坪坝的石门大桥,我运气很好,设计了石门大桥连续的弯桥,是那个时候全中国的第二座大桥。后来又参与了很多市政工程的建设,我也从一个‘画图匠’努力工作成了设计院的副院长。”
直到2000年,邓华开始“下海”创业经商,首先是在新科建设公司做总经理,依然是以市政建设项目为重点,主要修建了新牌坊、红旗河沟、铁厂湾等地的立交桥,项目总量大约占主城区立交桥项目数量的三分之一。这个时期,邓华也从技术岗位逐渐走向了管理岗位。1998年,他到重庆大学攻读了MBA(工商管理硕士),在理论和实践的共同作用下,于2011年成立了重庆亲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13年,公司面临转型发展,他又去攻读了DBA(工商管理博士),主要研究创新管理。谈及创业的心得,邓华认为,创业过程中,只靠努力是不够的,心态很重要,要“舍得”;资源能力也很重要,其中地缘、亲缘以及自己过往的经历都是需要作为重要的条件来评估的。
自信实践学海无涯,以己经历寄语青年
走向管理岗位的邓华,和自己大学时修建跨江跨海大桥的梦想渐行渐远,但他也从中悟出了自己人生的一大成长经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切发展的前提是先在社会立足,年轻人不要空谈理想,要更多地去适应社会的需要。“以我自己的经历来看,社会上少了一个桥梁建设者,但多了一个管理的实践者,这也是社会所需要的。心怀远大志向值得肯定,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也要回归现实,脚踏实地地去做事。”
另外邓华也劝谏年轻学生也要分得清楚自信和自负的界限,“当下年轻人是学到了不少知识的,但是知识不等于工作实践,应该把学到的知识当作工作中的‘本领’而不是‘本钱’,切忌自作聪明,盲目自信从而导致自负。”
邓华还希望校友们要不断学习,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里保持创新的思维,接受交叉学科知识,跨学科、跨领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实现不断的创新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