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学习强国平台以《重庆交通大学:垃圾分类小课堂 文化扶贫大文章》为题,刊发我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新闻,全文如下:
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契机,重庆交通大学积极开展文化扶贫志愿服务活动。7月13日,该校经济与管理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志愿者们经历了长达700多公里的路程,抵达目的地——巫溪天元乡吉龙村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院坝小课堂正式开课。
清风绿水搭课堂,垃圾分类拓眼界
一张白布,几个板凳,一个院坝,九个队员,绿水青山为布景,六根横梁为支柱,构成了整个院坝课堂。队员们先是通过PPT、动画小视频进行了有关垃圾分类的课堂讲解,在得到小朋友们积极响应后,又进行了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有奖竞猜活动,虽然小朋友们的年龄参差不齐,但在队员们的调动下,小朋友们都踊跃举手回答有关于垃圾分类的提问,现场氛围活泼热烈。
别出心裁小游戏,欢声笑语满课堂
为了使小朋友能够更加融入课堂,小分队将“123木头人”和垃圾分类知识联系起来,让不同的队员担任不同垃圾的角色,让小朋友们在规定的时间里拿着写着垃圾名称的便签奔向不同的队员。有趣的游戏让留守儿童们放开了心扉并融入了院坝课堂,大家不再是初见时羞涩不敢说话的模样,开始主动和队员们开始接触交谈,欢声笑语弥漫了整个课堂。
精准扶贫大变样,文化扶贫不迟到
在与当地村民交流中了解到近年来村里的经济情况和房屋居住情况大变样,院坝课堂里王鑫小朋友的奶奶表示村里特别为旁边的贫困户提供了从河里捡垃圾得到补助的优政。在政府及当地老百姓的努力下,巫溪天元乡国家级深度贫困乡的样貌在近年内得到了极大的改变,村里房屋得到了修缮稳固。扶贫不止要扶物质,也要扶文化。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队员们在活动中对他们关爱有加,同时教会他们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他们帮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国家为他们带来了生活条件方面的改善,在经济上对他们进行了帮助,而队员们送教育知识下乡,关爱大山深处的留守儿童,为文化扶贫注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