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大

当前位置:新闻首页>>人文交大

字体:【小】【中】【大】打印:

北京大学陆绍阳院长莅临人文学院讲学

日期:2018年12月26日 14:35作者:人文学院 文/王云惠 摄影/易娇来源:人文学院点击率:

12月21日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莅临人文学院新一期“人文讲坛”,在南岸校区第一教学楼10414会议室,主讲了《中国电影的发展逻辑》。人文学院张玉蓉院长主持讲座,人文学院师生聆听了讲座。

陆绍阳教授从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简要阐述了百年来中国电影发展的三个阶段,即1949年以前的“市场经济+封建小农经济”阶段、1949年至1992年间的“计划经济”阶段和1993年以后的“社会主义市场”阶段。

“20世纪20年代,受市场经济的作用,外国进口电影占中国所有上映电影的90%以上。”陆教授说,“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中国早期电影多属于家庭伦理片。直到抗日战争期间,民众认识到电影积极的宣传作用,大量优秀的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此时产生。”

“新中国成立后,国有制片厂取代私营制片公司。”陆教授说,“此时的中国电影由国家下达生产指标,按‘统购统销、逐层发行’的销售模式进行生产运营。”

“电影拒绝成为艺术。”陆教授提到。改革开放初期,录像带、电视、歌厅等多元的娱乐方式强烈地冲击了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市场低迷。1992年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领下,中国电影朝着商业性与工业性方向发展,打破了电影原有的在政治与艺术间变迁的格局。

在学术交流环节中,有同学提到“中国电影是否应该具有更开放的格局,引进更多的国外电影”的问题,陆教授给出答复:“中国电影市场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冲击,陷入被动的局势。只有当我们自己的民族电影具备与国外电影均等的条件才能以更宽阔的胸襟去容纳它们。”陆教授还鼓励同学们在休闲之余多接触艺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从而创造更具思想价值的文化产品。

另讯讲座前,陆绍阳教授与人文学院党政领导及部分老师举行了座谈,就我校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提出很好的修改建议。

附:陆绍阳教授简介

现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2018-2022年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会长。

分享:

编辑:徐洁

审核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