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学校内各个学院的教学都是自成体系,甚至同一门课程,不同学院之间也存在着这一问题。场景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打破了学科间壁垒,对于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非常有效。”重庆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郑丹告诉记者。
长期以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错配等问题,困扰着产教融合深度推进。高校如何应对?重庆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赖远明介绍,2022年,学校开辟“场景项目式”综合性教学模式试点,与传统的单科教学或孤立的实践项目不同,“场景项目式”教学在打破学科、课程和资源边界的同时,强化了学科间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梯次性设计,促进教学从基本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转变。
解决真实实践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随着5G技术的发展、物联网IT设备的激增,培养解决复杂问题人才更需要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智慧城市学院副院长唐菲菲表示。
机电学院副院长何泽银联合智慧城市学院、河海学院、信息学院等多个学院师生,提供了一套具有“传热效率高、冗余功耗低、芯片级模块化”三大优势的泵驱两相型热控方案,为数据中心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该项目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银奖。
除这个成果外,重庆交通大学学子在国际交通基础设施智能仿真大赛、智能汽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多项重大赛事中都获大奖。
围绕“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学校加强产学研合作,以项目载教、任务驱动、实践牵引为途径,推动人才培养从“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科教融合育人道路。
“我们的课程紧跟国家对算法方面人才的需求,学生可以感受到最前沿的科技脉动。”在随机算法课上,信息学院副院长李益才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受到学生欢迎。
此外,学校聚焦区域高端企业及产业高端岗位核心能力,以产教科融合为抓手,吸收学生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帮助学生进入专业角色的“快车道”。
在西永污水处理厂,河海学院副教授张占梅等30余名师生已扎根现场400余天。张占梅说:“水处理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鼓励研究生1/3课时在教室、1/3课时在实验室、1/3课时在现场,把创新做在产业需求的最前沿、做在水灾害工程抢险的火线上,在一线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重庆交通大学让学生在桥梁工程、公路工程和水利工程等300余项重难点工程中,边学边干边成才,培养了一批胸怀国之大者、具有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科技和工程难题的实战型人才。
近年来,学校积极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实践创新育人平台。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等10余个科研院(所、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省部合作共建山区桥隧国家重点实验室,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培养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
记者了解到,每一项科教融合的探索都是重庆交通大学推进“场景项目式教学”实践的重要成果。“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更好履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在融合发展中强力蓄能,全面提升学生运用新知识、新技术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培养能快速适应新技术变革、支撑未来交通技术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说。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记者 杨国良 4月28日电https://share.app3.jyb.cn/news_d/ad036e48e452a84492568318ef6302bd?from=UC92azc3djZYbnBlb2NaNkRvdVR4VG9tYnU2WU5qUFpUSXk0STVMSEtHeVo5YUQvblRPQ1VQbEhYYldMT1Yv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