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发展的战略部署,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2024年1月3日下午,重庆交通大学组织召开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成都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共享改革经验、共话育人大计,助力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会上,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介绍了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方面取得的系列成绩,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方面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宫辉表示,学校大力弘扬“两路”精神,成立“两路”精神工作专班,设立传承弘扬“两路”精神专项基金,实施“七个一”工程,即:通过寻访一系列“两路”精神新时代传承人、建设一系列示范点示范单位、开展一系列理论研究活动、编撰出版一系列专题丛书、制作推出一系列网络专题片专题文章、创作拍演一系列舞蹈话剧影视歌曲、设计建设一系列主题文化宣传展示体验场馆等,深入挖掘“两路”精神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彰显“两路”精神的时代价值,不断赋予“两路”精神新的时代意义。
教育部思政司原司长、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教授以《深刻把握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时代蕴含和价值意义》为题作主题报告。冯刚指出,要从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为新时代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的行动指南、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蕴含、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等四个维度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冯刚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诸多启示: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将鲜明的政治底色与文化多样性、包容性相统一;二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问题导向与文化长期性、稳定性的内在规律相统一;三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民族特性与世界眼光的统一。
研讨会上,九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发言。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陈科研究员以《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对思政课主观学业成就的影响》为题作报告,从学校归属感作为学生主观学业成绩影响因素之一为切入点,探讨了学校归属感对思政课主观学业成就的影响。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晓平教授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于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几点思考》为题作报告,以为什么要提文化主体性、新时代文化主体性的内涵以及新时代如何巩固文化主体性为逻辑引线进行了深入交流发言。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景星维副教授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实验研究何以可能——以机器刻板解释偏差(M-SEB)实验为例》为题作报告,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展人工智能实验的难点及发展方向。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罗亮副教授以《数字思政的理论意蕴》为题作报告,从价值重塑、目标重设、内容再构、方法迭代、治理升维五个层面对数字思政进行了学理阐释和理论表达。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白永生教授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育新人的文化自觉》为题作报告,提出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功能体现,是当代中国青年健康成长发展的需要,积极培养青年的文化自觉。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晓玲副教授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传播路径探索》为题作报告,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公共形象传播的逻辑基点、崭新理念、工作机制对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传播的路径进行探索。四川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汪斌以《数字青年的生存境遇及引导策略》为题作报告,以数字青年的出场与生存境遇、数字青年的特质及形成原因、引导策略进行了分析。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胡忠浩副教授以《高校辅导员队伍形象塑造的几点思考》为题作报告,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形象构建的意义、内涵及构建路径进行了阐释。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亚美副教授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塑造的基本条件探究》为题作主题报告,从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塑造的学理释义、内外部条件等对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塑造进行了探究。
本次研讨会主题鲜明,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现实问题,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此外,冯刚教授还向在座专家学者和师生赠予其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发展研究报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青年学者成长之路》两套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