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我校邀请黄镇东、郑皆连等领导专家实地考察调研试验基地并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指导我校沙漠生态恢复技术理论研究及成果转化。原交通部部长、重庆市委原书记黄镇东,重庆高等教育学会会长、重庆大学党委原书记欧可平,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重庆高等教育学会原执行会长、首席专家张宗荫,重庆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严欣平,乌海市委书记史万钧,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苏忠胜,副市长刘素红,阿拉善盟行署副盟长秦艳,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孔德贵,管委会负责人林民,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田学文以及重庆交通大学校长唐伯明、副校长易志坚,党政办、科技处、产学研处、土木学院负责人,沙漠生态修复技术课题组成员等参加调研交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同志专程打来电话,对黄镇东、郑皆连等领导专家一行表示欢迎,并表示,内蒙古高度重视沙漠生态恢复技术下一步推广应用,希望学校进一步深化研究,为沙漠生态治理保护提供更多的创新成果。
领导专家实地考察了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恢复试验示范基地,通过观察“沙漠土壤化”试验演示,查看高粱、沙蒿等根系情况以及土豆、西瓜、番茄、萝卜等生长情况,详细了解试验项目。
随后,召开了“力学与沙漠生态环境研讨会”,会议由唐伯明校长主持。易志坚副校长汇报了沙漠生态恢复技术研发与中试情况,领导专家对研究成果及其转化进行了深入研讨,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专家一致认为,研究成果及其转化试验,意义重大,功在千秋。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同时,加大技术成果转化力度,加强与相关领域合作,力争取得更好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
郑皆连指出,沙漠生态修复技术“造地”是一项为人类造福的技术。课题研究未来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技术创新之路;另一条是“应用研发”的生产经营之路。建议聚焦科学问题深化研究,走“潘建伟、袁隆平”等科学家理论创新道路,创新成果服务于沙漠生态改造;技术成果转化要另辟蹊径,通过技术“造地”供给“土地产品”和“耕地指标”。
欧可平指出,从力学原理出发,研究被沙化土壤修复问题,研究思路新颖、成果极具创新性。课题研究不仅是“发明创造”,更应是科学创新、理论创新。“术业有专攻”,深化“沙漠土壤化”相关基础性科学问题研究,用事实、用数据“说话”,验证科学原理、揭示科学规律,逐步形成“院士水平”科研成果,进一步提高成果在科学界、学术界的认同度和影响力;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分离,建立专业化团队,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发展。
黄镇东指出,沙漠生态修复技术用“科学的办法”治沙,一方面可以修复被沙化土地,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耕地供给,这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面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进一步收集大量的各类农作物种植试验数据并进行细化、分类研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科技服务;面向不同地域、不同条件的沙化土地“改造”需求,进一步改进修复技术,提升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的“适应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技术专利保密工作。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集中关注“造地”技术研究,提供多元化的“耕地”产品供给。
唐伯明校长对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长期潜心研究、辛勤付出的沙漠生态恢复科研团队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各位领导专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下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希望团队按照专家意见落实研究,力争产出具有原创性、颠覆性的高水平成果。
领导专家还考察了甘德尔山生态文明区和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了解了生态区治沙成本、林业种植用水量以及水利枢纽运行等情况。